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人用人问题关系到事业兴衰、国家存亡。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提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为官择人是从官职、岗位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公;为人择官是从拟任者个人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私。选人用人的立足点完全相反,结果当然会大相径庭,因而有治、乱之别。为人择官是以用人者与被用者的关系为纽带的。以用人者个人好恶来选人用人,就必然同气相求、异气相斥,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从这一点上看,用人者虽然未必不是出于公心,但肯定会用人失误。对此,聪明贤达如诸葛亮者也不能免俗:把马…  相似文献   

2.
“为官择人”乃自古难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各种竞争机制,有一利则生一弊,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得失,将对当今的官员选任起到切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连海平 《决策探索》2014,(19):10-10
9月23日下午,广州市28个政府部门为政协委员“摆摊”,提供知情问政服务。据悉,这与政协委员的问政内容有密切关系,每年参与“摆摊”的部门,市政协都会根据政协委员的问政需求邀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利用外资减少,众多优势民营企业外迁、民营资本外流等严峻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福建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在福建省“两会”(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提得最多的,就是“福建经济边缘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 在1月13日闭幕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福建省确立了“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  相似文献   

5.
时下,部分农村出现“首富为官”的现象,如山东某县786个行政村中,62%的村是“首富为官”的。 在调查中发现,“首富为官”者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确实具有开拓能力,能够担当重任。这部分人占40%。由于他们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致富有方,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在他们自己先富起来以后乐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所以深受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古人的一条修身治国之道。古人还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人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尽管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十分久远了,但今天读来仍感到有一股正气扑面。为官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钱雯 《决策》2011,(7):95-95
有人提出“悲情政治”的说法,引起争议,用之于对《官味》的阐释,倒是适合的。我国官场向来以立德修身为上,事功次之。所以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种犬儒式为官之道,所表达的是对德政的推重、对官场的蔑视,一种道德至上观。熊召政作《张居正》,塑造一位实行者形象。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一起官员腐败案件。由此不禁想起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为官的“无所惧”与“有所怕”。 为官既要“无所惧”,也应“有所怕”。可纵观一些落马的官员,他们无所惧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受损,而有所怕个人权威受到挑战;无所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侵占,而有所怕自己和亲朋好友乘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捞不到好处;无所惧党纪国法,而有所怕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为官的“无所惧”与“有所怕”,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无所惧”与“有所怕”完全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9.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10.
廉,立国之要;清,为政之根。但要做到清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元朝张养浩曾说:“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这一判断,尽管有失偏颇,但其中点明家风与官风的相互关系,尤其值得当今领导干部深思琢磨。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涵育民风、官风的基本单位。古人还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正是打通“国”与“家”、打通“官风”与“家风”的最凝练概括。如果有好的家风,家人就是清白为官的第一道屏障:相反,如果家风败坏的话,家人就是清白为官的第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11.
《决策探索》2008,(11):8-8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5月25日举行的“2008上海论坛”上表示,目前改革中一些重要的政策需要调整,政府过多的价格干预降低了市场效率,同时汇率政策也陷入两难境地,经济学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需要协力研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针对:“诚信问题”的议案和提案成为热门话题。因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范畴,正像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的那样:在我国建立信用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楼脆脆”、“瘦身钢筋”……如何让百姓揪心的这些问题远离保障房?9月28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全体会议联组举行专题询问,就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群众关切的建设进度、资金筹措、土地供应、质量安全、物业管理和分配供应等问题,请分管副省长和8位相关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面对面回答。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由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4.
官德,是为官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品行素养与从政德行。在官德的诸多规范中,“忠”是最基本的德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这些检验现代官员道德品质的伦理价值早在古代就已是官德的核心内容,合理吸收借鉴古代“忠”的含义,对提高官德修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文化体制和政策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监管过严”居各种限制性因素首位,“行政干预过多”则居第三位,这两者都直接出自政府部门。其实,文化产品单靠规划是出不了精品的,文化机构单靠政府扶持也难以上层次,必须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方圆兼顾地贯彻文化方针,以虚保实地促进文化繁荣,以奇带正地催生文化成果,求同存异地对待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16.
在全省人民热切关注的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两会”代表济济一堂,肩负全省人民的殷殷期望,对如何深化改革,把河北建成经济强省等关系我省现代化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献计策,谋方略,直陈己见,给人以深刻启迪。现将部分政协委员的发言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官员声音     
古人讲“为官避事平生耻”,老百姓都知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敢不敢担当是把重要标尺。什么是担当?就是认清大局、找准方向,不计个人得失,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不怕碰硬,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政治生态的净化,必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会再过多考虑与你拉关系、走后门、搞不正之风,关注的恰恰是你那个地方政治生态和法治环境如何,谁愿意到一个吃拿卡要、搞不正之风、市场环境差的地方投资兴业呢?现在,正是有才干、想作为的同志们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8.
草山 《领导广角》2002,(8):22-22
近来,一些地方的官场上流行着“权力也是无形资产”的怪论。笔者的一位同乡当乡长时工作很勤勉,为官也清廉,但后来当了副县长后,曾私下对我说出“权力也是无形资产”的话来。果然,为了获得更大“无形资产”,他一方面向上级送礼行贿谋求当上更大的“官”,另一方面积极扩展已有“无形资产”利用值,大肆收礼受贿,中饱私囊,不久终于东窗事发,  相似文献   

19.
李抒望 《决策》2004,(4):44-45
“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施政满年的中国总理漫家宝在今年“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本届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而在59年前,毛泽东同黄炎培有一段关于民主监督的闻名于世的对话今天重温起来,仍然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20.
雍成瀚 《领导文萃》2008,(21):82-86
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同前两年一样,火爆异常,有的职位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竟然高到3000:1,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众说纷纭。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除了在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之外,为官还是大多数有志青年的追求。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没有必要去过多的妄加评论。如果撇开政治、道德层面的解剖,为官的游戏规则同样精彩纷呈。当你仔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这些官场的游戏规则本身。极好地说明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所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