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评价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帷幕一揭开之际就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可以说,几代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已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甚为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张岂之同志最近将他30多年来的部分思想史学术论文集结成《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以下简称《儒学》)一书出版,也是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和回答。清晰而完整的历史感是岂之同志《儒学》一书给人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虽然是一部论文集,但是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它都是具有逻辑性和内在结构的、以儒学为主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论文集,共收7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以前曾在专业杂志上——包括《苏联研究》在内——发表过的。1篇由伊丽莎白·维尼茨基撰写,一篇由她和简·维尼茨基合写,其他均由  相似文献   

3.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殷遗民“哀以思”的亡国之音——《诗·邶风·绿衣》试释汉人说《诗》,力图以儒学为皈依,牵强附会,多不可信。今天有些旧说已被抛弃。有的尚待斟酌。这里试释《邶风·绿衣》一篇。  相似文献   

5.
据《英国美学杂志》1963年1月号发表英国美学家奥斯本的评介说,此书共有26篇论文。编者苏珊·朗格夫人在序言中承认,她所选的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哲学观点上和她本人是一致的,她的某些概念就是从他们那里吸取来的,所有这些作者不是说  相似文献   

6.
近日,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的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史部》的首批成果50册,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儒学文献已经进入了结集整理出版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四百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心愿成为现实。《儒藏·史部》50册不仅是目前大型丛书自创体例的重要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儒学史料收集最全面的集大成之作。首先,著录齐全,资料翔实。《儒藏》的首批成果共50册,总字数约2600万字,内容系儒学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属于四川大学《儒藏》工程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中“经”、“论”、“史”的“史部”。首批50册包含“史部”的…  相似文献   

7.
王充《论衡·超奇篇》,在我国思想史上、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可惜历来对这篇奇文注意不够,即使论及,亦语焉不详,或未把握住要旨。《超奇篇》内容丰富,思想警拔。王充综观汉兴以来一代学术,分析、品第了汉代知识分子。所论作者,上自汉以前的孔子,下至“生于今世”,与王充同时同地的周树(长生),举凡书奏、史传、论说、辞赋,无不涉及。因此,有人认为《超奇篇》是我国文学批评“作家论”的滥觞。事实上,《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篇》已开作家通论先河,《淮南子·要略》继之,史迁《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再扬其波。王充《论衡·超奇篇》提到的作者虽达廿一人之多,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通过某一  相似文献   

8.
王希杰先生与秦旭卿先生合作的学术论文集《修辞·语法·文章》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了。论文集收王先生论文16篇,其中修辞学论文11篇,除《列举和分承》一篇系60年代发表之外,其余10篇均是王先生80年代的代表作品,基本上反映出了王先生80年代的修辞观点。  相似文献   

9.
自从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论定王统照早年强调“爱”和“美”,从这理想的境界(指《春雨之夜》——笔者)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以来,人们几乎一致公认《春雨之夜》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作品。建国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一些评论文章,往往由于篇幅、立论的角度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一般只以《春雨之夜》中的三五篇为例,简论它们在“爱”和“美”的追求上的表现以及在作者创作道路上的地位和意义,因而我们还很少看到那种在对《春雨之夜》的每一篇都作了深入剖析,细密研究基础上的总体批评文章。本文试图从总体研究方面作出些努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春雨之夜》的创作特点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甲:您可否就如何提高思想史的研究水平谈些看法? 乙: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就是战国时期思想史的名篇。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一些思想家的列传,将思想家们的活动及其思想揉合起来叙述,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清朝初年黄宗羲等的《明儒学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2.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13.
读李衡眉先生的《先秦史论集》(齐鲁书社1999年10月版),“令人有探骊得珠之感”(李学勤《先秦史论集·序》)。这部论文集是从李衡眉先生100多篇学术论文中选编而成,凡58篇,涉及先秦史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李学勤先生对此书评价道:“这充分表明李衡眉教授于广博中有其宗旨,对先秦史研究有特殊的建树。”(引语同上)。“有特殊的建树”一语是中肯之论。近二三十年来,史学界在两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一是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史学理论的突破;二是以考古学为代表的各学科研究的长足进步,使方法论更完善了。李衡眉先生的论文集集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中国哲学史源远流长。诸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直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都是哲学史研究的有影响的著作。但是,由于作者不能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明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不能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哲学史上的斗争,因此,他们写的中国哲学史不可能是科学的。真正把中国哲学史作为科学来研究,那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来进行研究之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这篇论文选自《东蒙古流传的几篇蒙古英雄史诗》一书(关于该书内容介绍,参阅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文中介绍了内蒙古地区(即作者称之为“南部蒙古和东部蒙古”)历年来搜集、出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情况,及国外学者翻译、和研究内蒙古英雄史诗的情况。这些内容对于我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特别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提到的收入该书的五篇英雄史诗是:《格斯尔与吉尔班·沙尔之战》、《格斯尔与嘎尔丹蟒吉思之战》、《茹格慕高娃之悲泣》、《吉尔班·沙尔之出世》和《金色的须弥山》。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收故事8则,即:《补天》、《奔月》、《理水》、《采蔽》、《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从动手写作(1922年)到结集成书(1935年),先后经历了13年。从创作方法上来看,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作品《补天》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此后7篇“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油滑”是《故事新编电作上前后贯穿一致的地方,也正是该作品引人注目之处。什么是“油滑”?油滑,即圆滑、世故、不诚恳,用在创作中是指将…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从《德行篇》至《仇隙篇》,分36门类,共1130条,记录汉魏至晋宋间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社会风尚,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中却提出异议:“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于归”和“有行”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但是二者的使用对象和时间却截然不同,决不混用。“于归”一词见于《诗经》的《周南·桃夭》,《周南·汉广》、“召南·鹊巢》、《邶风·燕燕》、《豳风·东山》五首。《桃夭》篇中凡三用:  相似文献   

19.
经传谈修辞     
在拙著《中国修辞学史稿》第二篇(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楔子》里,我说“《诗·大雅·板》的‘辞之辑矣,民之治矣。’……等还只是不自觉地偶发的修辞意识。”可是在《中国修辞学史稿》的第十篇(结论)的第一节,我却又比较肯定地说:“这《诗·大雅·板》第二章下半章所说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修辞意识,而且是中国最早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