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一类强非线性混合拟变分包含,在Hilbert空间内利用与极大单调映象相联系的豫解算子的性质,在无紧性条件下建立了解的存在定理并提出了一个求近似解的迭代算法,证明了近似解序列强收敛于精确解,此结果包含了近期此领域里已有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2.
将讨论抛物型方程初值问题的解.目的是应用改进的变分迭代算法来解决福克一普朗克方程和一些类似方程的求解问题.这种算法成功的应用于一些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几个具体例子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讨论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应用改进的变分迭代算法可以得到这类方程的精确解或近似解析解,同传统的数值方法相比,这种算法计算量小而且收敛速度快.  相似文献   

4.
决策粗糙集模型源于贝叶斯决策准则,利用代价矩阵生成了构建概率粗糙集所需的一对阈值.但决策粗糙集并不具备经典粗糙集理论中常用的单调性,这给研究决策粗糙集的约简问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考虑决策粗糙近似集是否变化,分析了决策粗糙集的决策保持约简与决策单调约简,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属性重要度以求解这两种约简.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决策保持约简,通过决策单调约简,可以获得更多的由下近似与上近似所支持的决策规则,但同时也需付出更大的决策代价,从而揭示了想要得到更多,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哲学道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了3—状态设备网络可靠度计算转化为2—状态网络可靠度计算的一个归约定理,结合J.Scott Provan等的算法,给出计算3—状态设备网络可靠度的一个关于网络割集数目的多项式时间算法。  相似文献   

6.
·致学·一类非线性抛物方程初值问题的存在性—……………·。……··杨勤荣 杨金林(97,l,l)关于局部凸空间中最佳逼近的一个结果—………………………………·徐 胜(97,正,5)椭圆变分不等式解的有界性………………………………………………梁田廷(97,2,1)3一状态设备网络可靠度计算的割集数多项式时间算法………李东魁 迟汉忠(97,2,9)数理统计方法在估分填报志愿中的一个应用…………………汪凤珍 崔德明(97,2,13)学习伯怒利方程的一点启示………………………………………………王罕佑(97,2,17)非线性椭圆组解的最大值原理……………………  相似文献   

7.
民间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是法社会学的重要课题及研究国家—法—社会关系的有力切入点。传统纠纷解决理论重点探讨纠纷如何被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模型。东北四所监狱的调查数据显示:存在被既往理论分析长期忽视的一类纠纷,它们无法被例行化的解决手段所消化,最终溢出纠纷解决机制之外,成为国家暴力治理的对象。这类纠纷不能被消化往往是出于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原因;其中很大比例属于上行纠纷,发生在相对经济地位较低的服刑人员和相对经济地位较高的受害者之间;大部分纠纷的行动者对于法律之外的制度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存在普遍的不信任,也缺乏参与感。这一类纠纷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国家—法—社会分析模式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任意 q 个判别多项式建立了比Ne—Vanlinna第二基本定理更广泛的不等式,推广了Nevanlinna.Dufresnoy,熊庆来等人的结果。作为应用,讨论了导致关于多项式的亏量和,从而推广了Mues的结果,并在附加一点条件后证明了E. Mues 猜想。OZawa~(〔q〕)提出对不等式(?)≤2-dk(A)中d的精确值估计问题,本文对任意自然数得出(?)≤2—δk(A)中d的更精确界,作为推论得到若则f的级为整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市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的引介和风靡,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成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颇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诸多国内学者将这一分析框架应用于有关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所凸显的理论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本质上秉承的是一种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其次,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结构分析而屏蔽了行动分析;再次,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在此范式中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第四,国家—社会在相当多的研究中被化约或降低为政府—社会组织层次.除此之外,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当下国内学界还存在被过分重视和消费之嫌,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理论范式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0.
从2009年起全国试行的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非监禁刑模式,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然而由于社区矫正效果评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含糊性引发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责任问题的讨论。因此以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在外在驱动关系中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管理中的领导—成员交换、偶发行为者中的领导—成员交换、内部驱动关系中的领导—成员交换中影响成员责任感的相关因素,为社区矫正管理人员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供了新的认识渠道。  相似文献   

11.
艺术本体论研究多以艺术品为核心来考察艺术存在问题,其代表便是当代围绕艺术品存在展开的类型/殊例关系讨论。研究者以此来解决文化语境论视野下所彰显的艺术品作为文化产品而面临的身份不确定性危机。这场讨论中,柯里独辟蹊径地提出"行动—类型假说",主张把本体论讨论从艺术品转向艺术欣赏及生产的过程,D.戴维斯继而又提出"行动—殊例理论"修正了柯里的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应对上述危机,但在突破艺术本体论范式上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四个不等式──关于公有产权交易的几个认识误区赵树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产权的交易被提上议程,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多年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公有产权交易的提出和实施,使我们看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3.
彭兆荣 《学术界》2022,(8):88-95
“中国”自古就是以“一点四方”为基础和机理的政治地理学建制。这在我国的第一部地理著述《禹贡》中就已确定。“贡”就是从四面八方向“中邦”(中国)提供贡品服务的“五服”。在西方,“条条大路通罗马”大致描绘了同一个景象:道路—道理;中心—边缘。古代文明都有中心说,这也成了人们认知和表述时的话语主控叙事。边缘—边地虽与中心同构,但作为从属者,其历史文化遗产大多被忽略、忘却。事实上,边缘—边地对于中华民族在文化遗产的创造、传承和保护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陶瓷、丝绸、茶叶等都历史性地形成了“前一带一路”的形态和形制;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形态、有些类型甚至比“中心”更有优势、更具特色。因此,从边缘—边地反观中华文明不仅具有反思价值,而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院调解实务中存在着调解诉讼化的倾向.为了解决调解诉讼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当事人主义调解结构的观点.但是,该观点混淆了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界限,还存在将诉讼中的当事入主义理念强加于调解程序的问题.“合意—判定”型调解程序可以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为强制性的存在提供了正当化契机,契合了ADR的连续性理论.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法院调解即“合意—判定”型的程序构造.因此,我国也应当从构建“合意—判定”型调解程序的角度解决法院调解诉讼化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认知语言学家拿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在伦纳德.泰尔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对这一理论在英汉语中的运用进行了对比研究,这对于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学者们的进一步学习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分析与批判充斥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阈,但“物”应当怎样被理解?如果认为“物”作为“事物”(Sache)仅以社会关系为根据,则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如若坚持“物”之为“物”的“自然物”(Ding)规定性不应被遗忘和消解,就有必要提出并重审“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的问题。“物”之“自然物”的规定性本质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它赋予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客观性限度”的思维,确保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主义立场;“自然物”规定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性限度”,以“人”与“自然物”矛盾辩证运动的形式贯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致思逻辑的始终,发挥着实质性的理论功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虽以“社会关系”为本质和“主要方面”,但“自然物”规定性作为“次要方面”也有其必要性和理论意义,对此应予以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7.
马泽民 《北方论丛》2015,(3):113-118
英国中世纪曾长期被认为是以庄园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 随着对庄园账簿资料的挖掘和对庄园管理的深入探讨, 自给自足只是中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12—15世纪, 领主和农民普遍卷入了广泛的市场交易, 交换经济取得迅速发展.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分工获得了较快发展, 非农产业从农业中分离, 为交换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是形成了完整的货币体系, 为交换提供了便利的中介工具; 三是市场和集市的广泛建立, 马代替牛成为了主要运输工具, 减少了交易的距离和时间, 降低了交易成本, 是交换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四是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交换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工作者职业心理枯竭日益严重,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前因性变量、过程性变量、外延性变量三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工作者心理枯竭形成的原因;并从组织压力设计、氛围塑造和组织学习通道贯通等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四川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很强的大学转化为真正的国立学校。在此进程中 ,中央、地方和学术界围绕着“国家”这一象征性资源展开了竞争 ,展示出其时“国家”这一概念在人们认知与实践中的多歧性。与通常采纳的理论假设不同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中央并不总是被视为“国家”的代表 ;而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启示出“国家建设”理论并不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这一理论构建出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实更近“前近代”中国的官、民之分。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50年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叙事在历史知识中的价值的讨论.而在其中,“叙事”则表现为一个给定的、并且仅与认识论相关的概念.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 “叙事”的概念随文化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独立专著这一特定的与讲故事相关的媒介中被暗中模仿.关于“历史的自然形式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作为个体写作的一本书”这样的信念内在于20世纪中绝大多数关于“叙事”的讨论,这意味着语言的首要性、著者的自主性、作品的独立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新的传媒生态中,独立专著的“自然性”不应继续被当作是既定的.数字化和因特网为制造和传播历史知识提供了新技术,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历史学家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其实用意义之外,数字媒体在“其社会产物由不同平台上的多种媒介所产生”这一方面,为考察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并且改变了我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