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对人的约束方式的不同将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本文从制度的心理发生角度出发,认为外制度产生和形成是信任缺失的结果,内在制度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在考察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关系时认为,内在制度是外在制度的心理基础,并且为外在制度提供支持系统和动力系统.外在制度是文化的表层,内在制度是文化的深层,落后国家对于先进国家的制度先进性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3.
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内涵涉及到心理和文化的领域,按照对人的约束方式的不同将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实际上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从心理发生角度看,实际上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是信任缺失的结果.内在制度是外在制度的心理基础,并且为外在制度提供支持系统和动力系统.外在制度是文化的表层,内在制度是文化的深层,落后国家对于先进国家的制度先进性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这种认识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本质的精神──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重塑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总体上把中国传统文化“悬置起来,同时拒斥后现代文化的总体介入,以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和法制现代化都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法制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传统社会的法律转向现代社会的法律,从乡村社会的法律转向都市社会的法律。城市生存方式具有集中性、流动性、专业性和异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使都市社会的法律亦即现代社会的法律得以产生。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城市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现代法治在中国的实现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就是变革现在正阻抑、破坏文明主体和文明发展的社会制度,解决制度矛盾,促进文明主体和文明的发展,因此不仅工业文明中落后国家要现代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面临现代化的任务。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民主制度和文化,由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民主是现代化的主旋律;人类进入21世纪,民主的开展依然是文明进步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强化公有制度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以民主为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8.
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环境中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更高,因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机制建设、大众认同、有效操作等均需人的现代化先行。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形式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情感心理的现代化,等等,而中国目前大规模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是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但其基础依然是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福祉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对人自身的生活状态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文明的生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用可持续发展观来贯通现在和未来,在寻求工业现代化的同时,照亮了通往后工业社会的光明之路,从而我们社会也将进入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和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前资本-技术时代,人类处于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资本-技术的现代社会,人类处于技术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由于资本和现代技术的生产、消费的异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割裂,导致现代人陷入异化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社会,人类解放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技术-人类共同体”将形成,人的生存方式将进入理想状态。从对西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对未来社会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的展望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和展开,也是一种未来社会属人的生存方式可能性的实现和具体化,马克思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与必然要求。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的互促耦合正向关联观之,现代化建设布局的调整是催生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因应性重构的直接动因。在当前阶段两者之间存在张力和冲突,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布局的均衡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侧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治理技术的进步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构,应当从制度目标、治理体系、多元方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重构,摒弃传统单要素法律规范层级制度建构的生成思路,转而以综合评价标准的建构思路,围绕预防性、约束性、整体性和参与性等主导价值范畴,搭建以核心制度、基本制度为构造的融贯性制度体系,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各项调试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王海滨 《文史哲》2020,(3):20-25+165
现代性道路的多线论,是我们从学理上谈论中国道路的逻辑前提。西方现代化历程在文化理念、生存方式、经济逻辑和政治路径等层面均溢出了其负效应。西方现代性实践的负效应不是现代性本身必然带来的。中国道路应自觉反思西方现代性实践中可以避免的发展代价,走既充分借鉴现代性文明因素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现代性负效应的道路。从理论上展望中国道路的前景,应自觉建构传统与现代相综合,物质与精神并重,党的领导下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优化机制相结合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既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表征。兼具有效性与合法性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可问责性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外在表征,国家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和调适性是治理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有效互动与相互制衡的网络化治理结构,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中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二是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层面之间的互动。从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之间的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转型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建国50多年来,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起,到今天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同志,对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所作出的艰辛探索,可以看出,从最初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并一次次发生质的飞跃。从中可窥见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宝贵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何谓法制现代化呢?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法律发展不仅仅是法律体系的完善,更意味着从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的变革,现代型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增长方式则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GDP的增长幅度,用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全面提高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明进程依次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从农业时代和农业文明向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向知识时代和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世界现代化大致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和21世纪。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它既是一个历史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还是一种国家目标。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巨大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作为一种国家目标,发达国家是要保持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水平,发展中国家则是要追赶和达到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水平。在18至21世纪末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综合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1世纪,世界现代化有三条路径,即第一次现代化路径、第二次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作为文本 ,可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文章从现代化的主体角度切入 ,选取人之主体、国之主体及交互主体进行解读 ,以此获得对现代化主体层面的理解。在人之主体层面 ,人作为主体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从边缘走向中心 ;在国之主体层面 ,后发现代化国家作为主体从依附走向自主 ,真正体现世界文明的多样与丰富 ;在交互主体层面 ,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正从消极向积极迈进。由此看来 ,现代化也是主体的一种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