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地资源价值核算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可以建立农地流转的补偿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提高耕地生产力,而且有利于科学管理耕地资源,尤其是如可将耕地资源价值纳入农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建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经济约束机制。据此,我们以江苏省为例进行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耕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耕地法律保护的概念和特征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与核心,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这种固有的统一被人为破坏了,耕地生态系统就要受到“生态冲击”而失调。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然要开发利用耕地,否则人类的生存就不能继续,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停顿了。但在开发利用耕地时,必须认识耕地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利用耕地,并在利用中保护耕地,使之供应绵延不绝,永续利用不衰。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耕地的认识和利用方式的不同,耕地保护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土地管理法》第31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责任单位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  相似文献   

4.
《重庆社科文汇》2002,(1):F003-F003
陈锡文认为,当前,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一些地方在耕地使用权的流动和集中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约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尽管比重并不大,还是应认真研究。对于耕地使用权流动和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郊区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栖霞区认真研究《土地管理法》,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采取治本之策,扭转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农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上地总体质量欠佳,有效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国家而言,耕地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农地资产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主要表现在:(1)耕地数量流失。1978—199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271万公顷,每年平均减少近7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0.21公顷,降到1994年的0.08公顷。(2)耕地质量流失。我国优质高产农田不断减少,低产低质农田不断增加,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总数的2/3以上。对1430个县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殡葬管理法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变革以来,尽管对于减少占用耕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坟墓占地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彰显出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在保护耕地方面明显刚性不足。考究我国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难以保障耕地红线的原因,主要是:以节约耕地为目标的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理论难以支持科学发展;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脱离传承数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推行的殡葬方式缺乏“土”的思维。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坚持节约耕地和“入土为安”传统习俗相结合;坚持法制自身建设同乡土殡葬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火葬与土葬等其他丧葬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的锐减,已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宜丰县把保护、开发、利用耕地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促...  相似文献   

9.
从2001年到2005年间,我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1.42万公顷,同期建设占用减少耕地1.19万公顷,不仅实现了占补平衡,而且做到了稳中有增。  相似文献   

10.
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业改革与发展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经营制度的完善。尽管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广泛推行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尚不具备,从全省情况看,改变微小型耕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但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耕地规模经营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总结这些地区特别是晋江市的实践经验,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对制定迈向21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新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初步汇总数据,以及对部分城市和地区的遥感资料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的基本情况,探讨了我国耕地供求的中期发展趋势。文章揭示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表明集约用地还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耕地与人口逆向发展,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按90年代初的统计,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只及美国人均数的11%,加拿大的55%,澳大利亚的3%,俄罗斯的9%,世界人均水平的1/3。目前,我国已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4...  相似文献   

13.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地区资源和权力的再配置,对土地利用尤其是耕地征收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9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分析撤县设区改革对耕地征收规模的影响发现:(1)撤县设区改革在短期内显著抑制了耕地征收规模且结果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其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2)围绕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监管等方面的机制分析表明,撤县设区改革促进了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扩张对改革效果具有遮掩效应;改革通过推高一级土地市场价格、增加城投债的发行规模、提高土地管制等途径抑制了耕地征收。本文重新审视了行政主导型城镇化模式的土地利用效应,有助于为强化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着重描述我国耕地资源总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实施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也论明初耕地数和卫所制度———与张德信、林金树二同志商榷秦新林关于明初850万顷的耕地数,是明史研究者较多争论的一个问题。顾诚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明初耕地是分属于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的。也有人仅看到明初军屯田地这一方面,而未看到都司、卫所管辖的大片民田,...  相似文献   

18.
邹南昌 《南方论刊》2009,(8):28-28,38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生活载体和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耕地流转的内在机理是: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引发农民职业分化;农民职业分化引发潜在耕地流转市场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推动潜在耕地流转市场向现实耕地流转市场转化的重要条件。耕地流转的制度缺憾在于:耕地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阻碍耕地有效供给;农业财政投入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及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的不完善阻碍耕地有效需求;耕地交易市场制度及相关非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既阻碍耕地有效供给也阻碍耕地有效需求。实现耕地有效流转的路径在于相关制度安排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可复垦成耕地的后备土地还相当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复垦以下几种类型的后备土地达到补给耕地的目的。 1.可复垦后备资源。全国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约为33.7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宜作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