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丑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术界对艺术丑的长期争论,根源于各自所站的角度,层次不同。其共同的弊端是缺乏系统整体观。罗丹的“化丑为美”说,站在艺术的外部层次上过多强调了艺术家的“魔杖”、“点金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艺术丑的作用;施昌东的“丑不可化为美”,是只就艺术系统内艺术丑做为独立要素的独立效果而言的,忽视了艺术有机整体结构中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它要素联系产生的功能。总趴在一处放枪不是个好兵。笔者试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层次对艺术丑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历史叙述的一个新的特征是谈到了人们现有记忆之外的过去事情。即便是叙述现代史或近代史,历史学家通过本人或他人的回忆也不能象从  相似文献   

3.
对美本质的认识有主观论、客观论,但它们都有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关系论出现了.关系论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然而它也不能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解决美的本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我国学术界在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拟就语言的认识功能,做些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实践的范围越来越广阔,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概念对认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人来说,认识客观世界已经离不开概念。黑格尔指出:“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如果剔除黑格尔把概念实体化的神秘因素,他的这一论述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和哲学范畴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我们认识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的工具.人类认识的目的在于理性地把握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依据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对规律的认识是理性的抽象,并以判断来表达,然而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范畴就是科学的概念.因此,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都离不开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讲,规律包含范畴,范畴也体现规律,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了规律.笔者认为,范畴在反映和表达客观规律时,依其概括的对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讨论家族相似性没有区分语言学的词语和逻辑学的概念.称棋类、牌类、球类等活动为game,此为历史认知语言学问题,其引申线索可追溯为:现代英语game(游戏)<中古英语gamen(狩猎、体育、棋类比赛)<古萨克逊语gamen(娱乐,嬉戏、消遣)<哥特语gaman(参与、共享)<原始日耳曼语?ga-mann(人们一起).在维特根斯坦(1936—1937)、奥斯汀(1940)以及罗施(1973,1975)之前,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语义学家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与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及原型范畴理论相关的精辟论述.达梅斯泰特尔(1887)论述了新词义产生的辐射和串联过程;埃德曼(1900)区分了词义的中心和边界;加德纳(1932)建立了意义域(中心、边界、分组、偏离、外围化)理论.就此而言,是语言学研究启迪了语言哲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系统理论和功能理论两大部分组分的.其早期理论模式是阶和范畴语法(Halliday,1961).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关系统功能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越来越多,但多半偏于功能理论,对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系统部分触及不多.因此,本文拟从阶和范畴语法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系统部分作些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有关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才能澄清人们对剩余价值范畴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职业幸福感来自于员工在从事职业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与社会认同相关,比如社会地位的认可、经济待遇的保障、个人成就意识的树立等。因此,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是主观认识和社会评价的统一。正负能量是可以转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的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从业中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人类对知识功能的认识 ,指出人类对知识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摒弃到逐步接受 ,最后全面、系统论述的过程 ,指出知识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客观语言测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客观题型和机器阅卷掩盖了客观语言测试题目对受试者造成的不公正现象.从试题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试题内容以及试题效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客观题型对客观语言测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策略,即不同考试不同对待,综合考虑各项语言技能, 提高试题效度,以及保证命题质量,旨在全面提高客观语言测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地利用客观语言测试的特点,以适应语言测试不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才流动显得越来越迫切。然而,这种迫切性至今尚未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为此有必要对人才流动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唤起更多的志士仁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历史学上总要莫名其妙地多多少少犯一些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毛病,同时在普通日常思维与相互交往上也同样会其名其妙地不能完全摆脱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影响。的确,这种说法的主要错误现在已经很明显,无须我们指出了。如果所有的判断都受到影响,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区别不同影响程度的东西了;如果所有判断都带有偏见、主观、偶然性扣相对性,又有什么判断更加带有偏见、主观、偶然和相对性的呢?如果“主观”、“相对”、“偏见”等字眼都不是比较和对照的字眼,都不意味着可能有所谓“客观”(或“不大主观”)、“公正”(或至少“不大带有偏见”)的话,这些字眼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把这些字眼用来指任何东西,用作绝对字眼,而不是相对而言的字眼,那就是对它们的正常用法的一种修辞性的歪曲,是一种“人皆有死”那样空泛的警告,是要我们全记着自己多么微弱、无知和渺小,是一条严厉的格言,也许有它的益处,但在追究历史上责任的问题方面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说,对任何一羣道德家或者政治家或者人类都用不上。我们的有些判断无疑是相对的和主观的,但余下的并不如此;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如此的话,如果客观性在原则上是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名辞就不再是相反的了,它们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联带的名辞都是存亡与共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评述的三种资产阶级伦理观,虽都是一些陈旧的货色,但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特予发表,以供批判。“主观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伦理观,其反动性一目了然。既然仅仅以一个人的主观信念和感觉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那就必定要否认道德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标准。宣扬这种伦理观的目的无非是为极端个人主义行为辩护,企图替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罪行作出“合乎道德”的解释。“相对论”把道德看做是相对的东西,认为个人行为要服从他所属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在“相对论”者看来,“一个属于纳粹集团的成员,如果他的社会相信他有责任去协助拷打和杀害犹太人的话,他就有责任这样做。”按此推论,岂不是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和现在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都应该肯定了吗?这当然是荒谬绝伦的。“客观论”一方面虚伪地承认“客观责任”,另方面又“同意一个人的主观责任总是照他相信是对的事情去做”。而这里所谓“客观责任”却是人和社会所不可知的,因此这种“理论”归根到底是用“主观责任”代替了“客观责任”。由此可见,这三种“理论”都是错误的,它们的说法不一,但同样都脱离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来看道德,都抹煞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客观标准。本文作者在标榜对“相对论”和“主观论”批判的同时,鼓吹把“相对论”和“主观论”的一些“洞察”同“客观论”结合起来,这表明他的伦理观不过是各种资产阶级伦理学说的杂烩而已。  相似文献   

16.
范畴在一切科学概念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说,它是为表达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的内容所必需的、内容最为广泛、意义异常重大的基本概念。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17.
纵观西方哲学史,价值的主观论和客观论源远流长。它们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其致思方式具有诡辩论特征。科学地考察和剖析其基本观点及其错误根源,对于揭示价值本性和进行价值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研究是当前政治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公共政策范畴广义说和狭义说各有优点,也有各片面性。全面理解公共政策范畴的本质涵义,那就应当承认公共政策是政府和政党为管理公共事务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所有权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明 ,所有权是“绝对权利” ,具有“绝对性”和“完全性” ;所有权成为“绝对权利”的根据在于先于“所有”的“占有”。不具有上述特征的“相对权利”不是所有权。所谓广义所有权和狭义所有权与所有权的“绝对性”和“完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论知性范畴     
关于知性范畴,目前学术界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知性范畴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有关范畴的关系加以探讨。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知性范畴的本质及作用。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