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华 《江海学刊》2004,(5):145-149
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开启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大量购买德国武器 ,聘用德籍教习 ,并按照德国军制编练新军。在德国的帮助下 ,清军无论在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和教育 ,以及军事体制上都有了相应的改观 ,使晚清的军事力量逐步摆脱了落后状态 ,步入现代化之路。德国对中国早期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 ,清王朝进行的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重要一步。清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然而清廷自身的反现代化因素又最终埋葬了这次现代化的尝试。清政府的反现代化因素把农民和社会精英推向自己的反面 ,这对中国当代的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晚清内外债的发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政府的财政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内外战争及国家建设,清廷发 行公债,举借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外债本来应该是早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政来源,但由于 清政府的封建性质,其筹借的内外债主要并没有用于早期现代化建设,内外债推进工业化的功能 在晚清未能得到体现,反而成为中国早期工业的障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曹金祥 《学术论坛》2007,30(12):158-16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在容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照历史主义的原则,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考察T 1901-1911年清政府主持领导的这场改革运动,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不变亦变,变亦变”,“不变则亡,变亦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进步色彩的改革运动。它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终点,又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精神与人自身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现代化最本质的体现是精神领域的现代化。科学精神作为近现代西方理性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不仅催生了人的启蒙,而且与人的自身现代化相契合。中国人走向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巨大惯性和物性科技的过度张扬都妨碍了中国文化对科学精神的吸摄。因而也阻滞了中国人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袁灿兴 《兰州学刊》2011,(4):130-135
1899年清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保和会,会后清政府决定批准1899年海牙公约中的三个。但由于1900年的庚子之乱,清政府未能完成批准条约的工作。1904年,为了通过红十字会救助日俄战争中的东三省难民,清政府开展外交努力,完成了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与批准第一次保和会三约。1907年第二次保和会召开,清政府再次参与。会后清政府经仔细研讨,批准第二次保和会十四约中的八个。清末两次保和会之参与,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的滥觞,并推动了中国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晚清,在中外时局逼迫及体制精英诉求下,清政府通过政策变革、体制调整开辟了由官员现代化到民众现代化的自强之路。自洋务运动开始至清末新政早期,中国"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官员现代化,即所谓的"开官智"教育。日俄战争后,随着"新政"向"宪政"的过渡,中国"人的现代化"除了继续"开官智"外,还有"开民智"方面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了官智、民智齐头推进的新阶段。开官智、民智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拘泥于自然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政治智慧和体制优势也被大量借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国家权力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公共行政改革,是政府和社会间关系方式的一次大调整.也是公共管理者和其它群落之间利益关系方式的一次大调整.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这意味着自身职业地位、行为规则乃至公共生活样式和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这是公共管理者角色构成实行真正总体转换的过程.如何及时推进公共管理者角色的转换并握其文化向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