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少华 《求是学刊》2023,(4):135-146
刘勰《文心雕龙》对王褒在西汉辞赋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视。结合王褒辞赋作品分析,其在辞赋的雅俗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撰写,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宣帝时期辞赋的再次繁荣。宣帝对武帝时期各方面的刻意效仿与追捧,为汉赋在宣帝时期的再次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王褒在宣帝时期汉赋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开春 《求是学刊》2012,(5):119-125
宋代科举的兴盛,造就了庞大的士人群体。随着科举影响的强化,诗文创作和科举时文两种文字写作日趋疏离。在士人群体分化的大背景下,因对不同文字写作道路的自觉选择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意识。"诗人"在"举子"的映衬下,显示出相当的独立性,产生了诗人"身份自觉"意识。诗学批评中"诗人"立场的强调、"诗社"的繁兴、诗集编撰社交功能的增强等文学现象背后,都可以看到这种意识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刘磊 《社科纵横》2010,25(4):114-115,118
文章论述了从原始道教到魏音玄学,道家思想从"道生"到""贵无"、"独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廷自设立宗学以来,便将其视为培植"满洲认同"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缺乏宗室子弟所必要的"社会认同",宗学内的清文、骑射教育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至嘉庆年间,宗学最终流变成扶植贫困子弟的一所义学。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对宗室成员重新开放,宗室子弟在取得了进士、举人新的社会身份后,成为宗室知识精英,在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社会尊严方面备受尊崇。科举制成为宗室知识精英赢得社会认同的纽带。宗室子弟弃"学"从"举"的背后,是满洲子弟价值观由"满洲认同"向"社会认同"外在转向的一个缩影。西方新清史学者所认为的18世纪"满洲认同"经历了一个由"文化"到"制度"内在转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与骑士道的差异性初探——以“忠”理念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全 《日本学刊》2003,8(3):132-145
日本武士道与西欧骑士道中都存在“忠”的理念 ,但由于地缘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利益的不同 ,两者间不仅在对作为精神权威的“忠”的阐释上存在着差异 ,而且在对现实世界权力的“忠”的理解上也迥然有异。武士道的“忠”是具体的、单向的和绝对的 ,即武士仅忠于一位主子 ,并绝对服从之 ,利于产生团体协作精神 ,但易导致是非观、善恶观的模糊。而骑士道的“忠”则是多元的 ,具有双向的和相对的倾向 ,即骑士可忠于一个或多个主子 ,“忠”以骑士及主子的相互权利与义务为条件 ,易于产生个体精神。两者的差异性深刻地塑造了各自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构建独特的“诗道”体系,是《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目标.而将“以禅喻诗”贯穿于“学诗”“参诗”过程而最终求得“诗道真谛”则是“诗辨”的本质.严羽关于“诗道”体系的建构,以学诗为基,以参诗为核,以辨诗为的,体现了其要言不繁,却体系完备的特征,如果只注意其以佛禅“喻诗”的特性而忽略其诗学体系,这对其诗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直接关涉伦理。文化无论就其作为本体论生成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还是从其实践论意义上的"人的生存样式或活法",以及最为功能论意义上的人对生存环境的应对方式和策略等,都离不开相应的伦理规制,合理的伦理规制保证了文化演进的方向;公民伦理的思考离不开文化自觉。现代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公民文化,与之相适应,其伦理规制形态就只能是公民伦理。公民伦理的价值目标是公民普遍的"公德意识"与"公德信仰"的养成,其能否实现,直接取决于优良的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目标的社群共同体的创建。  相似文献   

10.
孙薇 《学习与探索》2012,(7):139-141
浪漫主义艺术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风行于欧洲大陆的一场艺术运动。浪漫主义艺术强调个性、主观性、激情和想象,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崇尚天才,反叛对规范性的模仿,追求唯美、自由和超越性。"美的艺术"从传统的艺术概念中独立出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功用,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浪漫主义运动持续的时间很短,却是一场波及全欧洲的一次文化和艺术思潮,它因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石、伟大的作品、传奇的艺术家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历史和人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全文从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者”入手,引出对后殖民时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思考。作者首先考察了他者概念的哲学来源,然后分析了殖民主义建构他者世界的三种方式。最后引用了马克思有关族群本位意识———个体本位意识———类本位意识的论述,提出了在新的时代建立新型的“主体—他者”关系的观点。认为处在后殖民时代的中国批评家,应以消除族群本位意识残余为基本任务, 以进一步呼唤个体本位意识为手段, 以确立类本位意识为目标,完成从依赖性———独立性———自由性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2010年选举法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象征着选举权观念从阶级论过渡到了权利论。选举权的阶级论,否定存在着抽象的、超阶级的选举权,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容易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淖,将选举权局限在工具的意义上。选举权的权利论,强调权利主体的个体性、普遍性和平等性,其与政治正义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目标,选举权观念也有必要从阶级论过渡到权利论,承认选举权的道德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要培养有能力、健康、幸福的孩子。未来需要的并不是成堆的理性知识分子,而是因受过教育而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竞争,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使他们有能力关心自己的家人并能够主动地为社会做贡献。而基础的关心思想教育需要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即从儿童最初开始正是社会化的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开始。本文从幼儿的两方主要关心教育者——家长和老师角度,测量教育者们的关心教育意识、关心教育实践情况、关心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总结幼儿关心教育的现状和可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背景(一)接案2002年我走出了女子劳教所灰色的铁门,2003年建立了叶子戒毒热线(现改名:自强戒毒咨询热线),是热线的主持人也是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同伴辅导员,一名特殊的禁毒社会工作者。四年前,我在叶子戒毒热线上,接到了案主求助的电话……  相似文献   

16.
周赟 《唐都学刊》2011,27(2):64-69
北宋大儒张载在宇宙论上有过一个创见,提出了"日月五星当随天左旋"的理论,这不仅是一反历代历法家所论断的、达成共识的天文规律——以天左旋而日月五星右旋为根本看法。张载的这一革新究竟是否正确,这不仅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而且是个科学问题,是值得我们讨论的。然而,张载这一革新背后反映的价值观问题,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一革新反映的不仅仅是宇宙论层面上的问题,更反映了一名纯正儒者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即当以尊天、敬天以顺天为儒者之本。  相似文献   

17.
叶雄 《社会工作》2008,(9):45-48
一、案例背景 (一)接案 2002年我走出了女子劳教所灰色的铁门,2003年建立了“叶子戒毒热线”(现改名:自强戒毒咨询热线),是热线的主持人也是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同伴辅导员”,一名特殊的禁毒社会工作者。四年前,我在“叶子戒毒热线”上,接到了案主求助的电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概念在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坛上经历了由浪漫的变形到唯美的复活的演变过程。文章通过介绍其外国文学渊源,以及对它与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和清华文学社、与原人生派作家周作人、俞平伯等复杂关系的再探讨 ,显示出五四前后十多年间不同作家、文艺团体对这一概念的不同态度及取舍 ,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概念及有关作家文艺思想的复杂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