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与全国各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琦  廖苏  郎波 《四川省情》2003,(2):21-2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使得中国各个城市及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地区城市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可以制定和完善城市的区域战略政策,从而有助于各个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努力追求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龙飞  祁慧博 《统计与决策》2017,(17):110-113
文章在构建中国农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个维度,对中国农民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科学、客观、完整的分析与评价,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农民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地区间农民发展呈现较强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也同样体现在地区内农民各个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协调上.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西方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与完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对集群形成这一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在我国,以专业产品区、专业镇为主的产业集群网络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群体力量.集群地区内不断集聚的资源、信息和企业配套能力使企业间相互沟通、要素供给与技术扩散更加方便,交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与外部市场、信息、资源利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扩大交换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指数分析法是统计学方法论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统计中,为要测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测定各个单位不能同度量现象的总变动,以及测定平均指标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都必须利用指数分析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经济现象的动态和计划执行情况,此外也可用于分析经济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风潮正席卷到全球各个角落.我们早已看到,几十年来,国际贸易投资的扩张正深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各个国家和地区,且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其增速超过了全球GDP的增长率.与此同时,一个极为明显的现象是,各国政府积极地累积国际储备,以保持其规模和构成顺应经济交往和经济扩张的需要.近20年中,除部分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储备显著增长,年均增长都在8%以上.中国、新加坡、芬兰、墨西哥、埃及、智利、秘鲁等国的储备增长尤为迅速,平均达到了16%左右,远远超出了GDP的平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目前,从贸易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献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贸易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现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也看到了一些地区因贸易而迅速崛起现象.文章研究发现,贸易是提高还是降低区域经济福利,取决于地区之间的相对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城市软件产业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各类地区软件产业的特点,找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制定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用对应分析技术将各个城市的软件产业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各个城市软件产业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软件产业的效率和相对技术开发能力的赢利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中国2001~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并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的梯次分布.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永恒的现象.这使得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既可以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可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分析各经济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因此,对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研究成为近年来统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根据我国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四种主要的污染物,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拟合曲线显著不同:东部地区三种污染物与人均GDP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现象.西部地区只有工业二氧化硫存在EKC现象,而中部地区不存在EKC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来,海外有人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统计数据的使用者向提供者质疑并非不可,但是,我看过所有的批评中国统计数据的这些作者写的文章,我认为他们的逻辑和方法,甚至他们论证的一些论据都是错误的。比如说,很多人喜欢用中国的能源消费不仅增长不快,有的年份还下降,但是经济还保持增长,以此作为一个论据,来攻击中国的统计数据是不可靠的。实际上,只要大家去查一下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在一些阶段、在一些年份,都存在能源消费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如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都有不少年份,能源消…  相似文献   

12.
资本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根据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资本流动风险水平,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综合反映地区资本流动性,可以通过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化。因此,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经济差异的资本流动因素。研究发现:固定资本投资和银行储蓄并不是造成地区引资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银行存贷差和财政转移支付是各个地区间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1995-2015年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并提出了区域经济追赶模型.研究发现,自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差距;然而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一直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虽然东西部地区经济的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指标基数太低,绝对差异还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同时,经济学吏是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速度指标是时间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 2.可以预测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 3.可以探索某些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在实际中通常采用水平法(或称几何平均法)和累计法(或称方程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信息熵评价法在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其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了自然资源对我国省际的影响.通过对各个省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及其对资源依赖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对资源产业依赖程度越高,其综合实力及排名就越靠后;而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越高,地区综合实力就越强,由此产生了“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及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根据青海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对青海省各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整体经济水平高速增长,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大致与中国平均发展水平相当,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要使长沙市经济增长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必须找到长沙市经济增长的原因所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量化研究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式,是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经济研究发展潮流的,也是大势所趋。社会经济量化研究这一方式所借助的研究手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二是量化分析的方法或模型的应用。研究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方能展开各种模型的应用,以达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新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从概念到实际内容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实际指标理论以及实现指标的可能性,方能对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一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比较充分和完整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