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斯巴达克思起义的基本资料文献 No.1§116,正是这时候,在意大利,在一群为了在剧场上表演而在加普亚城里受着训练的角斗士中间,有一个叫作斯巴达克思(Spar-tacus)的色雷斯人。他从前曾和罗马人作过战,沦为俘虏而被出卖为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劝说了自己的同伴将近七十个人,为自由而去冒险,他指出,这总比在剧场里冒着生命的危险好。他们在袭击卫士以后,便获得自由逃出了城市。角斗士们以木棒和从偶而遇到的旅客身上夺来的短剑武装起来,退避到维苏威山里去了。从这里,斯巴达克思接受了许多逃亡的奴隶和某些来自  相似文献   

2.
国家的统一乃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读辛益著《意大利近代史》周兴泉(作者:周兴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北京100720)获悉辛益教授的《意大利近代史》一书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甚感欣慰。因工作关系,也因为我是这部书的最早读者之一,愿在该书问...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在意大利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中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起义波及整个意大利,历时三年多。起义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起义军发生了几次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什么起义军会发生分裂呢? 苏联学者米舒林认为,斯巴达克起义军中有奴隶有自由农民,奴隶要求离开意大利回到自已的故乡以求得解放,自由农民则要求收回被剥夺的土地,不愿意离开意大利。所以  相似文献   

4.
小说创作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常解释为:"环境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但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小说中,人物与环境出现了复杂的情形,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并不只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场所,还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著名历史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克思》和《上尉的女儿》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共和国末期。这次大规模的、发生在意大利本土的奴隶起义,自古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马克思称赞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列宁认为“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对革命导师的这些评价,斯巴达克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也和历史上无数次的奴隶起义一样没有获得成功。这是由于奴隶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要求提出和建立代表奴隶阶级利益的新的社会制度。因此,必然要归于失败,这是一条不以人们  相似文献   

6.
《十日谈》是西方小说史上的创举,它将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融为一炉,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百个故事,展示出了14世纪意大利广阔的生活画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整部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并分析了作者使用的多种叙事视角,旨在为解读这部文学巨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纵贯古今的近两千二百年间,《大风歌》几乎被公誉为“天纵之英作”,而在论及它所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时,则众说纷纭。 从太史公的笔触看,《大风歌》是一曲悲声,“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唐人司马贞则认为《大风歌》是作者踌躇满志的抒怀,清人沈德潜曾以不定的口吻提出,《大风歌》表达了作者的追悔之意。他在《大风歌》的注脚中写道:“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近人谈《大风歌》,大多赞成司马贞之情绪论,解释其内容几乎都取沈德潜“思猛士”之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四十年代,意大利先后整理、出版了葛兰西的遗著《狱中书信》和《狱中札记》。这两部著作得以重见天日,使其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哀荣。意大利的百科全书这样写道:“三十二本狱中札记构成了意大利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狱中书信无论作为人性或文化的表达,都是杰出的。”葛兰西的传记作家、意大利著名记者朱塞佩·费  相似文献   

9.
有关今本《乐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从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乐记》最有可能的作者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通过《乐记》与《性自命出》、《荀子.乐论》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乐记》作于公孙尼子之说。公孙尼子的思想与子思学派接近,或说公孙尼子原本就属于子思一系。因此,研究子思学派可以把《乐记》纳入考察之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从所多玛城到圣母之峰──论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祝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沥血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①是这位天才艺术家一生的丰富总结和生动的墓志铭。在这部巨著中,陀思妥也夫斯基以其特有的激情形象地阐发了“善”必胜“恶”的信念、博爱驯顺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国立大学洪镰德博士的专著《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最近由台湾森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这部书是作者继《马克思和社会学》、《传统与反叛——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探索》之后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著。这部书在台湾一问世就得到了读者和学者们的好评。如沈起予先生在台湾《中国论坛》杂志上以《现代社会科学的尖兵》为标题发表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洪博士的达本著作,老老实实的从引介读者着手,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洪博士的这部新著之所以能把读者带入一个新领域,不仅仅在于作者以较高的理论水平对每种学派和各种理论的具体分析,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著作的主题和特点上。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中,有编号为2766的《药师经疏》,是根据敦煌《药师经》古逸疏(编号为S. 2512)所收录。本文通过比较这部《药师经》古逸疏与隋净影寺慧远法师《大乘义章》中一段完全同源的文字,确证这部《药师经》注疏的作者正是净影寺慧远法师。本文也通过对这部古逸疏时代因缘及思想义理的简要考察,加强了对作者的学术考证。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14,(7):44-45
匹诺曹,是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童话《匹诺曹历险记》(中文名《木偶奇遇记》)中的小主人公。这部伟大的童话著作,一度受到全世界儿童和成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人类阅读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4.
《人生》发表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是由作品的淳厚丰富所决定的。小说作者路遥曾经说过:“避免人物的简单和主题的浅露,正是我在这部小说中尽力追求的,我自己也很难确切说出这部作品的全部意思来。”《人生》为读者展观了一幅较为深远、丰富的生活图画,在这幅图画中作者真实地塑造了有较高审美价  相似文献   

15.
乔万尼·卜迦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在他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歌颂爱情的长篇诗歌和小说,而在一三五○至一三五三年期间问世的《十日谈》,便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不朽的宏篇巨制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十分典型地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这部作品采用短篇小说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十四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情景。作者描写一三四八年,意大利最繁华的城市佛罗伦斯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人畜大批大批地死去。这时,城里的十个青年男女为了躲避这场可怕的灾难,一起逃到了乡下,住在一所美丽而幽静的庄园里。他们为了排忧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因此这部小说不应该从作者个人经历或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进行剖析,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依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和“人格面具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狄克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是对二十年代美国人灵魂深处的刻画,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优秀短篇小说集,共收短篇作品四百九十一篇(附录除外)。这部作品问世以后,“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陆以湉:《冷炉杂识》);“风行逾百年,摹彷赞颂者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欢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这部书素称近世白话文的宝库,这里拟对《水浒传》的用语进行考察,而所考察的主要是属于简本系统的《水浒志传评林》本的用语,看看有关用语改写等方面的问题。最初,为了把宋代以后的零散故事汇总成为《水浒传》这部书,就连元代平话等一类书中的常见的文言用语也收到《水浒传》中来了。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各种改订本出版了,就出现了用接近当时口语的词语来代替文言词语的倾向,如果把《水浒传》百十五回本和《水浒志传评林》本加以比较,就可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生前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为一部有着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中国剧坛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对这部文学名著的评价,多肯定其前半部分的成就,也就是杜丽娘死而复生以前的内容,而对于复生以后近二十回的篇幅,则往往一笔带过。原因在于,不少研究认为,《牡丹亭》的精华,杜丽娘性格的闪光之处,都集中在前半部分,而“回生”以后的杜丽娘,则表现出更多地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一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所在。因此,现代有些《牧丹亭》的改编本,大都只演到“回生”为止。  相似文献   

20.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斯汤达一八二三年刊行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这部书包括《拉辛与莎士比亚》、《笑》、《浪漫主义》三个部分。斯汤达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和启蒙主义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原则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