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宗倩 《淮海文汇》2012,(4):32-38
青春审美文化,是青春、审美、文化三概念的交叉,是一种呈现"青春"审美特征的亚文化。在青年亚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逻辑延伸下形成了青春审美文化这一研究的新领域。当代青春审美文化可以从青春审美的生产、消费等方面来观察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整个社会文化功能的使者,肩负着传承文化、融合文化、研究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最根本的象征就是文化,而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要构建大学审美文化,就应先给大学审美文化定位,克服大学审美文化的感性、零散性、模糊性、盲存性,使其理性化、系统性、明晰化、自主化.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灵壁石审美文化为研究个案,探求文化生态视阈下中国奇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用文化生态学和审美经济学原理研究奇石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寻“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救文化”和“以文化、经济的互动提升文化生态品质”的双赢策略,并运用审美文化研究反现当代文化生态学与审美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以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在“红色经典”文学中,除了诠释革命理想、弘扬社会主旋律,融合展现出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意味着“红色经典”文学具有综合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审美意义.通过研究“红色经典”文学产生时代的文化体制及社会审美文化,从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交通审美文化是彰显交通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结晶,是社会审美文化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审美文化以其丰厚意蕴、表现特征、系统结构,鲜明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深入探析交通审美文化意蕴、表征、结构三个重要维度,不仅是对交通审美文化属性的深刻认知,而且是对社会审美文化体系的深刻把握.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析交通审美文化的三个重要维度,提出其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和实践参考的新建议,不仅是提升交通审美文化研究理论水平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积极引导交通审美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美育的衍生之道,揭示出了少数民族美育培养与发展的可循性规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赫哲族人以家族美育为契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为助力,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媒介技术不断地提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表现的水准与品质,为本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是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的最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环境中的体现与应用,以及对建筑环境文化与审美意境的分析,阐明了儒家的礼制观念、道家、释家思想文化方面的渊源关系.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建筑环境表现出了与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为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审美经济条件下对文化创意产业本质特征的再思考.作者以动漫产业为例,说明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意乏力的问题,实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就要从理论上加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梦想产业"特征的认识.文章描述了审美经济发展和审美经济学的兴起,强调了情感逻辑与自由表达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认为梦想能力的恢复和培养,不仅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途,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艺术是书法家从审美的出发点去进行的艺术活动 ,它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了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书法艺术 ,不仅要有形的美 ,还要有意的度 ,除了要从书法家的角度去考虑 ,还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虑怎样运用文字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设计思路和所有传达给受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的美学体系直接建立在他的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之上,认为一切美的现象都是理念的客体本质的表象形态.在这一非科学前提下有体系地分析了美学与艺术的一些基本范畴.他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正确说明美与艺术的规律,但却能以艺术现象为论据.并在艺术审美特点上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例如审美中主体自失、先验预期以及不同的美的形态和艺术类型与主体实际距离等,都显示了特有的新见解,能给人以别样角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电影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审美性。因为在电影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电影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之境,不断地生发出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共生之美,并可望走向整生之美。  相似文献   

14.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中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教学美是一种融社会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特殊美学形态。它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具有个别性、创造性、审美性等三维特征和高激励、高效益、审美等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7.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8.
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 ,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希腊民族对美的追求尤为引人注目 ,包括对健康人体美的纯真追求 ,对比例和谐美的探索 ,对充满智慧的理想美的赞颂 ,和对心灵美的崇尚等。正是古希腊人这种对美的一往情深 ,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希腊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9.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主要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4个方面来阐述;梳理和探索笔墨之美,使中国画笔墨艺术持续发展,更好地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20.
水墨画线性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语言结构,是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青花”艺术同样是以线构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愫,显露传统历史“青花”陶瓷的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线性艺术构成绘画的灵魂。《王安石》、《汤显祖》水墨人物画用“青花”陶瓷制作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