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不少现代新诗都附带“题词”——一本诗集、一首诗、一节诗之前所引的诗句或言辞.这是新诗独有的标记,但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作为伴随文本,题词具有一种文学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在拓展与丰富现代自由诗形、衍射与规约文本意蕴、呈现与记取多重文化资源等层面实现了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它在新文学“欧化”潮流里诞生与繁盛,在文艺“大众化”、回归“民族形式”、清理“五四”文学遗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迅速凋零,与新诗、新文学的走向基本一致.加之题词自身有着多副面孔,兼具“副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链文本”等多种伴随文本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延展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新文学书评接受着文学发展与商业大潮的冲刷与侵蚀,迫使新文学书评在商业目标与书评的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1930年代中后期,在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下,理想化的新文学书评最终得以实现。考察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新文学书评与新文学作品之间相生共存的内在互动关系,而且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文学的现代生产机制,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争取全面解放的形象史,在它自身调整过程中显示的审美特征、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在于:创作主体的自觉而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给新文学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弘扬民族自省精神,强化文化批判意识是新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人道主义铸就新文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外文学频频的交汇或撞击是中国新文学日趋现代化和民族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6.
时代精神与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候,它的反封建性质和白话文形式通异于旧文学。然而发展到如今,新文学的概念和形象都有点模糊起来了。港台的和大陆的“新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但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书刊市场,而且颇得一些评论者的青睐,新与旧的界限消解了。这也许不是坏事,它至少冲击了关于中国新文学或以“革命”为标准或以“现代”为标准的单一化观念,促使人们正视Zo世纪多元并存的复杂多变的文学史本来面目。“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相互对峙、竞争、借鉴、渗透状态,乃自有新文学以来就存在着。这个一直困…  相似文献   

7.
自传统至现代(下)——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道道地地的革命,它不仅画出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五四”文学革命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而这自然是要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总体动向来看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新文学概念突破国族地域限制,将全球汉语新文学的发展纳入整体考察之中,避免了离散文学家的归宿地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在世界汉语新文学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更加强化了.汉语新文学的归宿感建立在文化归宿感而不是政治或宗教归宿感方面,它不是以人格化的对象为聚焦点,不是以神化运作为指归,而是聚焦于与新文学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件,以及这种种事件构成的文化情结,这是现代汉语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汉语新文学必然归心于祖国大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超社逸社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租界的清遗民诗社。政治上,这群诗人忠于清廷而拒斥民国,参与了颠覆袁世凯、张勋复辟、筹建伪满洲国等重大政治事件。文化上,他们秉持保守主义的立场,追慕古人,守护传统,参与了一系列文化工程。诗学上,他们宗尚宋诗,鼓吹同光体,隐然与新文学相抗衡。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但其中又蕴含着现代的因子,而且,他们“腐”而有“用”,以一种纡曲的方式,滋养着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1.
秦艳华 《学术界》2007,1(2):240-245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由于出版主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情感认同”,新文学图书出版在五四高潮时期曾一度兴盛,之后遭到冷落,直到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下半期才又迎来了新的辉煌。30年代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得益于新文学阵营关于“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以及现代出版体制造就的文学市场的渐趋成熟和不断扩大,同时还不能忽视现代出版经营策略的重大作用。这一出版现象是新文学由先锋向大众转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出版者由追求出版的文化性向注重出版的文化性与商业性统一转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交织着三条叙述线索:一,横的比较。通过“愚公移公”和《圣经》、“吴刚伐桂”和“西西弗斯”及其现代诠释的比较,力图阐明中国生命文化作为人类生命文化的共同价值蕴含和作为民族生命文化的特有价值蕴含。二,纵的比较。在中国传统生命文化演变历程中,“愚公移山”和“吴刚伐桂”作为两则自我批判的神话和仙话先后两次宣告了人的觉醒:人从对于神和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而中国现代生命文化又在一个更新或更高的层面上重复着同样的历程。三,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从“愚公移山”到“吴刚伐桂”及其现代诠释,体现了中国生命文化精神源流的底蕴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研究和传播者;鲁迅则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五四”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为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铸造中华民族之魂,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作出了卓越贡献。研究李大钊与鲁迅在革命实践或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不同特点,是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15.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解读中的政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高远东与其他现代艺术或学科的发展相比.新文学之由一个知识分于领袖集团参照酉方现代文学规则有组织地提倡、发动、示范、“立法”的理性化运动的历史是相当独特的。作为现代性进程的最重要一环,其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不仅赋予新文学进化...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持有不言而喻的肯定态度,但究竟什么才典型地体现着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许多研究者都觉得十分茫然,即使摒除意识形态关碍之类的因素,人们似乎也对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缺乏信心.夏志清在他那部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论及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但对于这种品格的内容却完全放弃了阐解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现代,不过是因为它宣扬进步和现代化不遗余力而已.”这种毫无创见的同义反复对先驱者们已跃跃欲试地加以探讨的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品性话题实际上起了某种语义上的颠覆作用.许多有关这一话题的语焉不详乃至似是而非的“论证”,都不同程度地起着这样的颠覆作用.其中包括一度非常流行的将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学建构的过程中,中间姿态的期刊是文学革命忠实的、坚韧的延续者。由于大量的中间姿态期刊的存在,文学革命的理论与成果得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广泛传播,从而确立了新文学的地位。《北新》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个。作为《语丝》的“姊妹刊”,《北新》温婉大度的风格使得它超越同人之见,展示了新文学生动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提出“整理旧文学”口号的,我认为是郑振铎。一九二○年秋,郑振铎作为核心人物,在北京开始酝酿组织我国现代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章的起草人。该会章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将“整理中国旧文学”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创造新文学”并列作为工作任务,这在新文学运动史上是首次;在整个新文学社团史上,将这三者同时作为宗旨的,也并  相似文献   

20.
走向系统:周钢鸣的现代报告文学理论丁晓原岁月尘封故人,“现代”已成为历史。那些曾有为于新文学的作家、理论家,除少数大家依然引人注目外,多数已是晨星渐隐,沉入历史的瀚海。这样,我们在研究现代文学的具体构成因素,还原其历史本貌时,就需要作些类似于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