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结构、多层级市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镇的研究,可以作为解读历史时期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窗口,也可为时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对近几十年来江西市镇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通过与其他区域市镇研究进行比较后认为,今后江西市镇研究应该注重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时段和地域的拓展,多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融贯,研究取向的现实关怀与研究资料的发掘创新,从而深化市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陕北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市镇数目显著增加和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清代陕北市镇网络体系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它有力促进了陕北地域资源的有效配置,拉动了陕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大量的勃兴和发展,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城乡经济结构中商品经济比重渐次增加,自然经济的地位渐次下降。市镇是作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社会职能而大量涌现的,大小市镇形成一个群体,组成一个繁密的各级市场网络,把江南经济推向全国领先的地位。对江南市镇作一具体历史的考察,探索其周围的环境、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内层的剖析,研讨其职能性质,  相似文献   

4.
明清山西市镇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镇,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镇经济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明清以来,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山西境内市镇经济也空前活跃起来。其中,大致可分为商业型市镇、工商型市镇、农产品集贸市镇等几个经济类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市镇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并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也出现了与封建习俗相冲突的因素,说明了市镇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通过对山西市镇经济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研究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荆州市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功能加强、人口聚集、商业文化特征明显。清中后期,市镇发展也具备城市化发展趋向,但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加快了近代荆州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型,其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市镇设置经验及其有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镇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行政单位,不同政体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设置市镇有不同的目的和历史价值。伴随城镇化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各国对市镇权限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现实需要对市镇进行合并、撤销和重新设置,使之更加切合市民对公共服务提升的诉求。国外市镇设置无论是政府发起还是公民主动申请,在市镇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轨迹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形成了市场主导、自由放任、经济制约等各具特色的模式,从而在市镇自治、公民参与、资源整合、按需设置等层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古代经济思想。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曾起过消极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精华也会对当代市场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具有繁荣的商品货币经济,因此,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不仅有适应自然经济的一面,也有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一面。它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具有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二、具有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借鉴作用;三、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镇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古代城镇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置,另一种是由“圩”、“场”和“墟”等发展演变而来。两个三角洲的城镇都处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有效管理之下,县与府(州、郡)由中央政府统一设治,农村则实行乡里亭与保甲制度,农村中的市镇与圩市主要由乡族势力控制,部分重要市镇由封建王朝控制。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后,农村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经济繁荣,工商业、手工业发达,先后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方、沿水陆交通线、沿海、大城市周围等地方。  相似文献   

9.
清代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经济并不发达的湘西崛起了一批规模不小的商业市镇,成为湘西历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原因主要表现为山区开发促进了整个湘西经济的发展,为市镇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大量外来移民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交通的发展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条件;教育的进步为其兴盛提供了智力支持。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市镇网络结构,这与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长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策的优化、海外贸易的刺激、文化浸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传统的市镇体系出现分化。总体上看,太湖地区市镇在20世纪后明显走向衰落,这与经济中心转移、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快速发展,稻米贸易在其中起了支配性作用:稻米贸易带动了一些市镇的兴起和繁荣;多数市镇形成了以芜湖为中心的稻米市场层级体系;稻米是众多市镇的主要商品,稻米贸易成为当地商业的支柱,影响市镇的商业布局,其旺疲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市镇的兴衰。稻米贸易对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是在明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背景下,由近代安徽稻米生产的单一性和偏高的商品率及稻米贸易在安徽工商业中的重要地位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四川经济开发比较早,在发达的灌溉农业之外,冶炼、煮盐、织造、漆作、造纸、制糖等手工业方面,也一直享有盛名.然而,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薄弱,明代以前,四川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一般没有造成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本文拟对鸦片战争前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河南近代农村集市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贵浩 《南都学坛》2007,27(3):34-36
清末到民国初期是河南集市大发展时期,集市活动主体发生变化,商品结构日益多样化,逐步出现一些专业化市场,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集市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促动作用,但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大部分集市没有完全摆脱旧的经济形态成为近代化的新型市镇。  相似文献   

14.
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是阶级社会里产业分工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广告与古代社会发展及商业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悠久。它是推销商品不可缺少的工具 ,积极推动了当时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绍兴地区的市镇发展十分活跃,不仅工商业兴盛,而且市镇类型趋于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形成了包括初级市场和中心市场在内的两级体系。随着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与市场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小农经济逐渐突破以家庭为单元的封闭的自给自足体系,呈现出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从历史的角度讲,这只是小农经济的自我调整,而不是本质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代的长江三角洲,市镇星罗棋布,商品经济发达,不仅以经济中心地引人注目,而且其发达的区域文化也令世人刮目相看。一大批财富集中、人才荟萃的巨镇,以其蒸蒸日上的经济活力,为发展市镇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其人文景观的历史陈迹,仍令人叹为观止。当人们徜徉于这些古老市镇,陶醉于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瓦窄巷之时,追溯其历史背景,实在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经济再上台阶与湛江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波浪式发展并逐次上台阶的趋势,根据国内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以及湛江实际情况,湛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侧重于中心市镇发展、海洋与港口开发以及深入推进两头开放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文化区域 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禁忌、礼仪传统和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生产工具等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孳息垦殖于中国大地上,古代民族的知识和行为整体。中国古代文化在特定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古代民族的生产活动,不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反映和推动着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历史的进程。另外,风格迥然、色彩斑烂的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思想范畴和命题,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两汉到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展开和深化时期,从两宋到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和总结时期,并呈现某些转型的动向。从天人关系的范畴或视域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心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凸显道德理性的历史认知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和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