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兰泽明人的需要是主体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客体的矛盾引起自身匾乏而产生的对某种或某些客体有所要求的状态。人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具有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来满足的,...  相似文献   

2.
一、唯物史观与三种生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史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历史。马克思在研究生产范畴的一般规定时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广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较经济学和狭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三个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所谓生产,首先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和种的延续活动与过程,它又包括人们为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与其他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全面地理解。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时,应该把教育与人的全面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突出地提出来。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地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就是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教育日益成为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从人的需要的类型来看,很明显教育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范畴,教育本身又是人们为了追求一定的或更高的物质需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传统哲学的价值,实质上就是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只有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即一种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人们超越“未成年”的幼稚状态并追求自身“成熟状态”或“理想生命”的心理定势和生命冲动。才能抓住形而上学的核心。从“生命现象”的视角出发,将使我们看清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启蒙精神”、“反思批判的自由精神”和“乌托邦精神”在促进“人的成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同时也洞察到由于其“总体主义”、“非历史性”和“绝对主义”原则与真正的“人的成熟状态”之间的内在冲突,因此,形而上学的价值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5.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贯穿其发展流程的基本精神特质有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和、相沟通的宇宙意识,表现为艺术哲学范畴即“中和”。“中和”既是作品内涵的规定,也是形式创造的规范;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是“至美”与“至善”的统一。从表现论的角度看,则是“传神”、“气韵”、“写意”这三位一体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人对艺术作品活泼泼的感人魅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精神本质论     
关于精神的本质问题,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精神是非物质;二、精神是物质;三、精神是一种物质过程;四、精神是一种场物质。本文试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述,并阐明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精神是非物质哲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例如裴峰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0题问答》中就明确提出“意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萧焘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一书中也说:“尽管思维、精神作用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本身又是非物质的东西。”这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有交待…  相似文献   

8.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9.
舞台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属于戏剧的范畴,舞台美术的场景是戏剧范畴的造型艺术,是以场景设计、造型手段去创造戏剧,是为了戏剧的目的赋予造型生命的。舞台美术的形式发展是影响舞台美术设计的关键;它与舞台设计和戏剧风格有关;它作为表演的“场地”,又是一种演出的“设备”,并且是戏剧所必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但哲学把握的是一个矛盾的世界,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人身上,所以哲学对矛盾世界的把握,也就是对人自身的把握。哲学所把握的矛盾世界有两个层次:第一,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第二,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矛盾。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主要源于哲学对人的特殊把握方式。哲学以世界总体为对象,而世界的总体是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而哲学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总体的把握,又总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是“为我”的关系,然后才看作是一种为他(世界)的关系,而且为他最终还是为了人类自己。所以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和认识就成了对人自身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才能实际成为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用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武装人, 以强化国民素质来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 实质上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是公共事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税收来保证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 满足以全社会为主体的宏观市场消费需求; 同时又是公共产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投入来保障产出的一种市场行为, 由国民素质提高、生产力第一要素优化而获得巨大的产业回报  相似文献   

12.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观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伸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等①。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13.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实体的本质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是概念的设定者,同时,又是概念对象的否定者。自我意识在设定自己的对象时,异化了自己,从而使纯粹精神转化成为他物,这种他物也就是物质的世界。而黑格尔所论述的双重实体的关系,也就是自我意识与自己所设定的那样一种对象世界(即物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物质生产的范畴,而且也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生命生产和精神生产,人们既是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者,自己的生命的生产者,也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者。按照马克思这个思想,我们应该说,物质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有适合自己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运动、精神运动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层递转化中产生的不同运动形式。所谓转化,就是对立双方各以自己的方式经相互扬弃达到统一,在辩证包含对方于自身的同时也规定了对方;其中前起者一方又“预先规定”了后起者一方。“人文学科”是精神运动的形式之一,认为“人文学科”无规律,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对规律的否定,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一种反应形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各种关系相对协调的社会状态,是不断消解矛盾和减少冲突的动态过程。只有每个人在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需要、价值不断满足的前提下,社会才会呈现出一种相对和谐和矛盾相对减少的状态。需要社会不断的去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和谐社会应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相对的满足人的需要与价值的实现为核心;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所谓精神消费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为文化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交往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和吸收各种精神产品来满足自身各方面精神需要的精神性活动。精神消费无论是采取个体形式如个人阅读、看电视;或采取群体的形式,如群众文娱活动,知识比赛等,其消费对象都是观念性的产品或知识劳务,这是精神消费与物资消费的根本区别点。精神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形态。反映该社会所固有的社会矛盾。但是,如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样,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 :“‘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它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范畴并不是一个实体范畴 ,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报告价值是接受者与客观事实之间价值关系的体现 ,具有新闻与文学需求欲望的受众是报告价值关系的主体。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 价值对于主客体关系的依附性。价值的本质是表示主体需要与满足其需求的对象物之间的特定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得以确立 ,才具有价值意义。2 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在主客体这一对矛盾中 ,对象物及其客观属性是第一性的 ,作为价值现象的承担者 ,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