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言制度的基本性质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语言制度”这一新概念 ,指的是反映各社会集团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语言地位、协调它们相互之间语言关系的社会规则 ,它有独特的性质、形成机制、过程与变化规律及研究方法。语言制度的研究对解决语言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运用语言制度这一概念可以分析中国语言百年发展的基本内容、中国百年语文运动的基本实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十分重视汉语语言的规划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外国语言规划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这种忽视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的不重视、汉语语言研究人员的轻视和外语语言研究人员的忽视。对外国语言规划的忽视必然导致我国语言生活中的系列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外国语言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语言规划的地位和本体两个方面对外国语言实施科学有效地规划,从而为建立和谐语言生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国际语言生活状况及国际语言规划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深入系统的研究尚少。通过对近年来的国际语言生活状况进行监测及多维度系统分析,进而从语言战略视角探索国际语言规划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该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将促进语言战略理论研究的延伸及语言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科学发挥语言在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经济、传承文化、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20年我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语言服务的相关事实来观察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讨论其与社会语言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研究认为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具有不同的领域分野,语言应急侧重从社会行为视角进行观察,可以分为自发应急和自觉应急,其内部各有表现与特征;应急语言侧重从语言符号系统视角进行观察,在需求、规划、使用三个方面各有不同的特征维度与表现。文章进一步基于语言应急和提高应急速率、应急语言和提高应急质量目的,针对语言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申论和建议,希望能从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的角度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以来,各高校视双语教学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纷纷创造条件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本文简述了双语教育的概念,首次系统论述了双语教学中语言规划的两个重要方面:语言规划的前提和语言规划的内容。在语言规划的前提中指出教师在语言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六个因素;在语言规划的内容里,阐述了授课语言形式、授课语言策略、授课语言任务的规划。通过双语教学中的语言规划实例,对高校双语教师备课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际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任何社会,都需要进行语言地位规划,确定社会通行语与通行文字.语言地位规划一般是由政府领导的,但是,中国古代语言地位规划的实现具有多元性特点:只有在改朝换代或统治民族发生变换的时期,政府在语言规划中的地位才会凸显出来;常规时期的语言地位规划,往往不是通过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政府对经学的提倡间接实现的.经学的提倡实现了社会书面语的规划,同时也确立了社会通行文字的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7.
旅游助力脱贫的同时带来全球性人口流动和语言文化接触,对贫困地区的社会语言生活产生诸多影响.依据重庆市武隆区语言生活实态数据,分析其语言生活的总体状况、社会差异、变化及成因,认为围绕"后脱贫"治理阶段旅游扶贫的实施,有必要制定旅游扶贫县域语言规划,指出规划的根本目标是构建和谐的旅游扶贫县域语言生活,核心概念是语言资源,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推广方略、语言功能规划和语言权利平衡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阐述布拉格学派在语言规划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以及最新的理论发展——语言管理理论(Language Management Theory)。布拉格学派积极参与了捷克标准语规范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提出了"语言培养"(Language Cultivation)的概念,对现代语言规划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语言规划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布拉格学派提出了语言管理理论,将语言管理分为简单管理和组织性管理;简单管理仅对个人交际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组织性管理则是基于个人交际之上,涉及多个交际情境,往往由相关机构参与的语言管理。语言管理理论认为语言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偏离规范、注意、评价、选择调整方案和实施调整方案等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疆语言社情的多样性、复杂性,新疆的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主要通过语言教育规划来实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汉语教学规划及双语教学规划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的同时,兼顾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高度的政策性和统一性.取得成绩的同时,新疆的语言教育规划也存在着目标制定过于激进;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强调政策性,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综述并分析了50年来语言规划研究的历史发展,主要探讨了语言规划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目标,语言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框架及相关出版物,同时展望了语言规划研究的未来走向。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言规划并不是一个理论驱动的学术研究领域,它主要立足于解决社会中的语言问题。近50年来,语言规划研究不断深入,涵盖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规划成为一门复兴的学科,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然后分析了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及对网络语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语言具有社会性、工具性和时空属性。语言的社会性可反映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语言的工具性是人们交流的基础;而语言的时空属性突出表现为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发生的明显变化。概括性或简约化已经成为当今语言使用的一大特点。结合对语言的属性分析,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这些属性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语言教学必须以交流活动为主,教学双方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多地重视高科技给语言传播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属性合理利用、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日益频繁。人类交际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加剧了语言竞争,导致语言霸权与语言濒危。语言的本质、社会价值和语言态度促使语言权利的产生,语言权利促使语言维护。国际社会濒危语言维护的措施与经验对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初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学,这是一门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新兴语言学科,研究环境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由于它与语言接触、语言衰亡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使它更多地关注环境对语言的作用。Haugen把这一作用分成十个方面,为语言生态学确定了研究范围;Muhlhausler提倡综合分析影响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批判语言帝国主义,将维护语言多样性作为语言生态学的主要关怀;Tsuda在继续深入批判语言霸权主义和语言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引入语言平等、语言人权思想,加深和拓宽了这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但相对于语言因素的影响而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其中社会变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土家族与中原汉族地区长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接触,经济活动方式的革新以及土汉杂居的环境,扩大了土家族对汉语的需求;汉学教育的实施和普及、开放的语言文化观念加速了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归根结底,土家族语言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其语言选择行为是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语言正是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言语交际行为优劣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注重建设规范的语言应用环境,并应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词”是汉语社团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的现成的语言单位,可以从公众语感的角度进行考察,但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语感测量的结果产生影响。根据最近一次语感测量的操作程序及统计结果,及对样本内两组切词结果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域及专业等因素基本上不会影响汉语社团成员对词的感知,语感测量可为汉语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