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责任被新正义战争理论作为实现战后正义的方式被提出,逐步发展为一种法律责任,并表现为战后责任机制的建立。随着战后责任机制的多样化,并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和国际社会在选择适用何种机制实现战后责任时,应特别考虑冲突后阶段的特殊地位、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法制等因素。这些新标准的提出有助于国际社会在处理战后重建问题上摆脱权力政治的影响,也有利于“战后法”规则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标志是到内战后才完全呈现出来:一、居垄断地位的两个政党是内战后确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二、作为两党制形成的组织基础的各级政党机构是内战后健全的;三、内战后确立了一套正常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3.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使此问题未果而终。这一结局影响中国战后对日处置一些问题的实施,进而影响战后一段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特别是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究竟是否缩短的问题,从近年来我国学术讨论会和已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周期已经缩短为四、五年;二、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危机虽然频繁,但周期并未缩短,平均每个周期长度仍然是八年多,与战前基本上相同;三、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周期不仅未缩  相似文献   

5.
关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周期的问题,众说纷纭。一种意见是,战后到一九七五年止美国发生的六次危机都是周期性危机,平均每一周期只有五年,因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另一种意见是,在这六次危机中,两次属于中间危机,四次属于周期性危机,周期平均长度与两次大战之间的周期基本相同,因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并不频繁、周期并不缩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至今,虽然美国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但从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与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对比,可以看出战后美国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一、霸权地位的丧失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的衰落,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结束了美国称霸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日本政治的研究中,“战后政治”或“战后型政治”是一个常见的用语。但是,对于这一用语的涵意,学者们的阐释却不尽一致。其中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吉田政治路线说”。这一观点认为,战后日本的政治路线,是由吉田内阁时期的一系列内外政策而奠定的,并且这一...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9.
西欧联合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展对于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西欧联合只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才开始真正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果.作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一开始便与西欧联合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它赞同和支持西欧联合的政策对战后西欧联合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后英美核合作关系是战后整个英美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战后英美核合作却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尤其是 1945年至 195 1年的英美核合作更是充满了矛盾和纷争 ,它成为战后英美关系中的“另类”和“反常现象”。而 1946年 8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麦克马洪法》则构成了横亘在英美核合作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战后若干年中 ,英美核合作由于它的存在而难以启动。本文首先论述英美核政策 ,进而就《麦克马洪法》及其对战后初期英美核合作 ( 1945— 1946)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时的国民党与战后内战吴其全抗战胜利之际,中国确实存在着和平发展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在战后领导人民为争取这种前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都是历史的事实。既如此,那为什么战后一年还是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呢?能否准确回答这一问题,事关对中国革命由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一国的外交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然而,有时一国的内政也往往成为他国外交的延续,内政与外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这在近现代的中国尤为明显。本文从这一视觉出发,从美国人的政治理念、战后美国在华的主要目标、美国对战后中国的认识等方面对战后国民党政府行宪的美国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同舜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镇海,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外文系.现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战后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8册)和《"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简称《长编》)是一部多卷本的战后国际关系史丛书,它按照年代顺序分专题撰写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叙述1953年重大国际关系事件的第8册即将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制度放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动态的历史考察,分析和揭示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背景、手段及其在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保持战后日本社会秩序稳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一研究不仅会丰富和深化我国关于日本职业训练的研究,打破以静态描述为主、缺乏动态考察,多为就职业训练而论职业训练,缺乏背景分析的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日益飞速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其顺利流动业已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职工培训制度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了解了战后美苏两强之间的特殊关系°自然就比较容易看到,在战后美苏全球棋局中居特殊地位的中国战后时局,必将受到由美苏特殊关系规定的美苏特殊的对华政策的强烈而直接的制约与影响。也就是说,战后美苏对华政策的两重性乃是战后中国出现战和两可并存的特殊时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剖析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战后建国问题上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的斗争方略。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的经济“神话”及其原因韩玉玲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不死鸟”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鸟在焚烧的烈火中展翅腾空。人们以此来比喻战后日本的经济。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日本的国民财富有1/4化为灰烬。战后日本是在战争的废墟上,逐渐...  相似文献   

19.
哲学视角:战后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李宗耀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探讨日本战后的科技经济发展。赶与超:欧美“赶与超”体现了战后日本科技经济的战略思想的哲理。日本是个不甘心失败与落后的国家。战后日本经济比战前大大跌落,一切均需从新开始。战后初期,日本刚刚从战争中...  相似文献   

20.
战后,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战争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战争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由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战后两国的政权基础不同、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等七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