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09,29(4):109-112
融入世界所带来的TFP的增长,将使中国经济走出一段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行情:"走出去"的热潮将兴起;主权财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增强;并购重组成为常态;投资型经济将长期存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国际视角增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影响的对策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实质上是组织性活动.经济学观察和刻画世界,不应将人的行为目的-手段抽象为个人及其生物特性,而应抽象为组织主体及其目的、秩序及治理.集体理性越来越渗透于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中,而且向着安全关切方向演化,安全关切几乎可以超越经济学历来所聚焦的对效率-公平的关切;疫后世界将发生安全公共品短缺的严重后果.当安全变得更为重要时,世界却变得更为危险,不确定性风险显著上升.人类别无选择,集体理性必须通过国际协商以国家合作特别是大国合作的方式实现.各国既要完善各具特性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协商安排世界经济的组织秩序规则,使不同特性特色的国家(经济体)能够在大多数国家都认同的秩序规则下,实现畅通交往、共处共荣,并且共同合作应对和解决全球性新问题;更加包容和均势的大国共治组织秩序是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历来属于中国领土这一历史事实,长期似来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越南)的政府及其官员、国际会议和各国舆论的广泛承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的重要书刊和地图,也都记载和标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是属于中国的。本文将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沿海国家有140多个;在世界50多亿人口中,约有60%的人生活在沿海地带或离海岸60公里宽的范围内。各拥有海洋的国家,都把海洋利益占有和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把海洋视为“争取生存”的基地。这种形势,进一步唤起了各国甚至包括内陆国家的海洋意识。海洋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法定义务和责任。加强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管辖问题的研究,将对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及其法制建设,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现实的演化使"世界国家终将实现"这一终极论断遭受重大挑战。该文试图借助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等概念来讨论世界国家无法形成,认为认同的形成机制是有限的互动,在微观层面上限制了世界范围内集体认同的形成;情感因素带来的群际内偏私、群际间积极区分和外群体偏见,则在宏观层面上限制了集体身份的边界,世界范围的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的无法建立使世界国家无法形成。从现实意义来看,一种相信西方自由主义能够产生世界性国家的幻想得以被击碎;从理论意义来看,该文重新理解了集体认同的形成机制,重新界定了集体身份的内涵与边界,并将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引入集体身份效用范围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从自主、自新和世界多样化等发展视角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借鉴意义,即:任何一个国家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 拥有较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和获奖成果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获奖者做出获奖研究工作的所在国家”为标准,通过统计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人数,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美、英、德、法等主要创新型国家;分析这些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以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拥有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等基本内涵,揭示了作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精英进行获奖研究工作的创新机制、社会支持系统;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向创造型国家迈进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分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巨大差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一问题作了独到的解析,深入揭示了造成中国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之差距的主要原因。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踏实、切实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中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将不会是一个梦,中国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相似文献   

9.
学校将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挥特色优势,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力争在冶金、材料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工程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世界冶金、材料教育和科研中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140多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在欧亚拉一系列国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亚非拉众多国家地区,英勇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这些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充分显示了马列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二战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出发点的中国领导人。在邓小平的战略视野中,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将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内容,突出中国外交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利益的一致。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和国际地位来说,品牌形象与国家软实力是一对互相作用的因素。本土品牌成功赢得国际市场,就可以把映射国家软实力的品牌文化传播到世界人民心中;反过来,作为国家整体实力的一部分,国家软实力的崛起,将为本土品牌营造积极的成长空间从而发挥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一流大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流大学是在不同范围内将大学相互比较时产生的,有世界一流与国内一流。一个国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将其国内的一流置于世界范围内去审视、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自身的差距,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文章从六个方面对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解决的五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沿着知识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与提升.概括地说,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科学技术继续加速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二是经济全球化.为此,我国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好加入WTO后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宇航局设想:2014年,人类先遣队将登上火星;再过15年一成名专家将登上火星,使火星表面气温升高;大约到2080年火星的平均温度将达-15摄氏度;再后,河流形成,植物旺盛,低级动物出现......人类最终将把火星改造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太空的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创了空间科学开发和利用的综合性航天工程技术。目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航天技术意义重大,因此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参与开发航天技术的国家已有60多个,应用航天技术的国家则遍及全…  相似文献   

16.
从数据上看,21世纪以来的世界航天专利整体上都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发展态势。中国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速度快,但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考虑到外层空间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于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一要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加强与世界航天技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合作,保持学科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二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制度安排,在继续保持技术创新和合理布局技术保护方式的前提下,加强专利的申请保护,将国家秘密、国防专利和普通专利等保护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情况下,以普通专利的形式把航天技术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思想传统,世界主义的世界国家想象具有悠久的思想源流,世界主义的多种思想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种形式的世界国家想象;为数不少的思想者对这些想象进行过分析和论述,在世界国家的基础状况、产生条件、发生机制和演进阶段等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但是,世界主义的世界国家想象的机理与内涵未得到充分的论证,在可行性和愿望两个层面都不能得到颇具说服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早期"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有"天下"而无"国家",国家认同隐匿而模糊。列强入侵,社会剧变,在抵抗外辱的斗争中林则徐开始游移在觉醒的边缘,通过翻译西报、西书、西律引进外面世界新知,既是制夷之策,也启蒙了"世界之中国"国家认同观念,肇启了新的国防、海防主张,确立与维护了国家的国际认可。自林则徐始,由"天下"而"国家"的意识渐渐明晰,王朝国家观念开始被打破,朝廷与国家开始在政治层面、学理层面被严格区分开来,世界之中国的国民国家观念初步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前期,世界基本格局仍将是美国及其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价值规范与规则体系方面占有显著优势,而其他力量少有、甚或没有可能形成足够团结有力、足够持久紧张的制衡陈线,世界基本潮流则仍将由多极化、全球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和国际规范正义化构成,而后面这三大趋势与上述优势密切并联.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中国必须具备下述外交哲学和可以称为"搭车"和"超越"的世纪性大战略中国既应当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正常"国家,又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创新型国家;顺应世界潮流,广泛参与国际体制,尽可能迅速学会先进的技术、管理、政治运作、思想文化和国际行为方式;在有所防范、有所斗争的同时,与美国及其西方共同体形成总的协调关系,与之发展出足够多的共同利益、共同规则和共同运作机制;积极参与创设、培育和形成国际安全体制,尤其是东亚区域和次区域安全体制,以便使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能够是更加安全的中国.美国方面存在的有助于推动它同崛起的中国长期协调共处的因素,连同世界政治中一个头等重要的事态--大国间全面战争已很少可能甚或极难想象,使中国能够实行这样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并取得成功.中国需要具有宏大的远见,坚韧不拔地朝着基本安全、基本富裕和世界强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0.
世界政治全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在促进技术、产品、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在世界范围高度传播与流动的同时,也就21世纪的世界政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国家主权会丧失殆尽吗?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会消亡吗?未来的社会将怎样组织?将怎样保障国际社会的民主与人权?国家以外的社会力量能为全球化了的世界政治做什么贡献?面对这些问题,文章认为,即使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举足轻重的社会角色,目前流行的有关其他社会力量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事实的验证,但对它们在未来世界里的作用进行探索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