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脱口三字经     
裕固语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口约1.2万。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居住在该县东部的裕固族使用属蒙古语族的裕固语,称东部裕固语;居住在该县西部的裕固族使用属突厥语族的裕固语,称西部裕固语。它们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粘着型语言。一部分裕固族使用汉语。也有一些裕固人兼通藏语等多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历史久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拥有两种本民族语言,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另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裕固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与裕固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其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因此在今天新的生态观、民族观的指引下,重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已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文化生态为视角,以裕固族民歌的生存价值为对象,参考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裕固族民歌的产生根源、生存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历史久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拥有两种本民族语言,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另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裕固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与裕固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其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因此在今天新的生态观、民族观的指引下,重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已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文化生态为视角,以裕固族民歌的生存价值为对象,参考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裕固族民歌的产生根源、生存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读者·编者     
编辑同志: 你刊今年九月号刊登的《裕固儿女跨骏马》一文中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写道:“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裕固族人同时使用三种语言,还是按地区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另外,我还想知道如果他们之间语言不通,那么,他们互相对话用什么语言?  相似文献   

5.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树生人神话母题见于阿尔泰语系蒙古、突厥、满一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相关族源神话传说、英雄奇异诞生传说,汉族<王梵志传说>和古代印度佛经故事.而汉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未见讲述族源的情节母题,显示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树生人神话传说的古老性和原发性.  相似文献   

7.
脱口三字经     
哈萨克语 我国哈萨克族人口约125万(200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新疆。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形态上为粘着语型。我国哈萨克族使用阿拉伯文字基础上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族善长口头文学,有200多部史诗,其他民间文学题材也十分丰富。语言中畜牧业词汇发达,熟语、谚语使用频率高,游牧民族文化特点鲜明,语言极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现有人口为10569人(1982年统计).他们自称“尧乎尔”(Yogur),使用三种语言: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与维、哈语关系密切);东部裕固语(属蒙古语族,与蒙古语、东方语关系密切);汉语.没有文字.主要聚居在甘肃省酒泉南部之裕固族自治县内.境内还居住有藏、蒙、回、汉、土等族人民.自治县为牧业县,牧草丰美,水源充足.地处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中段.平均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峦连绵,群峰巍峨,积雪终年.本地气候较干燥,降水量少而集中,气温很低.  相似文献   

9.
土瓦族(тувинцы)今天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偏北的萨彦岭南到唐努乌拉山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伊尔库茨克大森林地带和阿尔泰,总人数为十三万九千人(据1970年材料);还有部分土瓦人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土瓦人自古信奉萨满教,从18世纪起改信喇嘛教。土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语支。土瓦人原来没有本族文字,仅在喇嘛寺  相似文献   

10.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厥自公元552年攻破柔然,阿史那土门正式称汗建国,一直到公元745年白眉可汗被国纥军队击杀而败亡.在前后历时将近二百年的岁月里,整个蒙古高原基本处于突厥人的控制之下,它本身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自然也就会给其控制下的各个民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代之而起称雄漠北的回纥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沿用着突厥的语言、文字;后来攻灭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曾作为突厥的下属部落之一,也是操铁勒方言,属于突厥语族.另外,其它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影响了突厥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再从文化圈上看,突厥与回纥、黠戛斯都大致活动于同一范围之内,因而从六世纪中叶突厥兴起  相似文献   

11.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以后,就在蒙古草原上逐渐形成了以阿史那氏族为核心的突厥族。受突厥汗国统治的回纥部落与突厥政权为敌近二百年,回纥不是突厥族的成员。公元744年回纥在唐朝支持下灭亡了突厥汗国之后,回纥汗国境内的诸部落逐渐团聚形成了回纥族,此后突厥族就逐渐消散了。回纥与突厥是不同的两个古代民族。当代世界约三十个突厥语族民族与古代的突厥在文化、体质特征上已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不是一个民族。土耳其在历史上与维吾尔族没有联系,它们从来不是同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2.
Ⅰ.历史记载中的撒里畏兀裕固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中世纪的撒里畏兀(Sar(?)gh Uyghur)的后裔,居住在甘州附近的南山及甘肃的肃州地区。裕固族原先叫作撒里畏兀,截至1982年,他们共有人口10500人。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很可能是鄂尔浑回纥的后裔。回纥政权在公元840年因叶尼塞黠戛斯军队的入侵而崩溃。  相似文献   

13.
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自古至今使用的蒙古文是从回鹘人那里学来的 ,但回鹘人也曾一度使用过蒙古八思巴字 ,这是古代民族相互学习的结果。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拼写回鹘语的情况还鲜为人知 ,本文对考古发现的回鹘人使用八思巴字回鹘语的印章和文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以期学术界能对此有所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裕固族现有人口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相似文献   

15.
保安语是保安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族在对外交往中普遍使用汉语临夏方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达斡尔语同源,是蒙古语族中具有个性的语言。在积石山县的大墩、甘河滩、高李等村之间,个别词语音上略有不同,但差异很小,且多半为彼此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1、关于同霍尔()战争一章是西藏、蒙古和布里亚特《格萨尔》主要章节之一.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尔((1740—1788))认为,霍尔的后代是裕固族人().裕固()现在位于甘肃西部和青海湖一带(按:位于张掖境内裕固族自治县—译者).虽然他们的民族基础是古代维吾尔族人,但却沿用了民族名称“y(?)ryp”的标音.2、第一个一千年的后半期在中央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证实了这样一个推测:格斯尔中反映了藏族和回鹘的关系.第八世纪末,吐蕃王朝变成亚洲最强大的政权之一,实行了旨在反对唐朝和和田的扩张主义政策.744年,成立了回鹘汗国,理辖的地区是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一带.后来,回鹘人同藏族人发生了冲突,在这次冲突中回鹘人蒙受了重大损失.840年,回  相似文献   

17.
塔塔尔族     
历史渊源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有少数分布在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为4890人。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最早是我国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部落,作为一个民族是在15…  相似文献   

18.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突厥、蒙古、通古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G·克劳森(G·Clauson)爵士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突厥学家和蒙古学家.他生前著述甚多,并为学术界留下了不少一流的经典之作.本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但鲜为中国学者所知.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突厥语诸族、蒙古语诸族和满洲—通古斯语诸族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及其语言关系.本文分四个部分:一、引言;二、阿尔泰理论问题;三、史前时期;四、若干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部落.其中第四部分占去本文一半的篇幅,内容涉及古代北方民族狄、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拓技、吐谷浑、宇文、奚、契丹、柔然和鞑靼.作者认为,除了令、突厥、铁勒、回纥毫无疑问是操突厥语以外,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拓拔和柔然也是操突厥语的部族;除吐谷浑所操语言不清楚外,宇文、奚、契丹肯定是讲蒙古语的部族;鞑靼原来是操突厥语的,在公元13世纪以前并不指蒙古人.本文的观点虽不能为我们全然接受,但很值得我国史家在探讨这一难题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撒拉族 中国信仰伊斯主教的少数民族。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称“撒剌儿”,“撒刺”、“沙喇族”等,均系其自称的不同音译。1954年正式定名“撒拉族”。人口71000余人(1986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与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少数散居在青海西宁地区及黄南,海西等自治州,新疆伊宁县和乌鲁木齐等地。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藏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