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的许多精神生活现象诸如性本能、梦境、性心理和 性变态等作了细腻的描摹和深刻的解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那突出的精神分析能力,传 达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包括精神分析学说在内的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交流、磨合的讯息。事 实表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契合”关系,因而研究沈从文 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是解读沈从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艺术教育观念交流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观念演变的并非是单一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观念,也不单纯是来自西方的种种艺术教育思想,而是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决定了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观念演变过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合理发展全民艺术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的精神结构自身的全面和谐状态,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理论的紧张     
“世纪之末”是一个人为的时间界限。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总结世纪历史成为一个例行的活动。许多文学研究者不由地想到,20世纪的文学理论具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迄今为止,多种版本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已经作出了风格各异的描述。不论是历史线索的寻访还是理论家的定位,多数批评史著作资料翔实,时有灼见。然而,我更为渴望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现代知识转型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与现代知识之间如何产生了深刻的呼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之中很少出现那种大型的体系构造。只言片语,披沙拣金;诗话词话,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4.
<正>人的问题是文化的中心,是不同文化体系比较和交流的中心。 有人考证,中西文化交流始于公元二世纪,即西方古罗马期间和中国汉王朝时代。不过,在十五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进行的,相互影响不大。然而,在这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里,中西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对后人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影响和作用。自十六世纪开始,中西的精神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学西传,十八世纪以前,西方出版了中国古代名著《易经》、《大学》、《中庸》等著作,古代名人孔子、老子等被西方人评说,甚至出现一部《中华帝国辞典》,法国人马勒伯朗还著文对中国的“理”和西方的“上帝”作比较研究。当然,西学也在东传,特别是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中国人大量引进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美学30年的核心问题,是中西美学关系问题。“文革”后中国美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打开国门,重新融入了国际美学界。此前中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的了解,主要还停留于20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美学,与50年代“美学热”不同的是,80年代“美学热”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西闻见录》在晚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该书大量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其传统科学上的贡献,让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科学.《中西闻见录》是中西科学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提出,实为对世纪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起点;作此结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以会通中西的治学方针,冲破中国旧学经、史、子、集的学术体系,而在西方新学的学科结构中开创中国人的新学术,同时更因为他将中国放入20世纪民族矛盾的格局中,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纵观任公一生的学术活动,他既主张学术自由,也主张学术必须为社会的现实运动服务,这两者的关系成了纠缠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死结”;而就其学术思想的内容来说,他在政治上信仰民主主义,经济上信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则信仰融合了西方进化论和儒、墨、道、佛诸家的新自由主义,在此自由主义中人文主义因素又重于科学的因素。这种驳杂而富有生机的思想不仅导致了他本人在政治运动中屡屡失败,同时又受到20世纪中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批判。不过,历史却让这双推开了新世纪学术之门的手以其隐密的方式“骚扰”着批判者的心灵,而直至今日,向着21世纪前进的政治家仍在咀嚼着他的思想果实。这或许是对世纪中国思想史最为隐密、最为复杂的发展线索。而稳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梁启超精神成果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8.
贾建飞 《西域研究》2007,9(2):89-100
本文主要以近代中西之新疆研究为中心,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详细阐述了19世纪西方的新疆研究的兴起,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关联与互动进行了论述。本文的观点是:近代中西之间的新疆研究各有所长,中国的研究长于文献考据,西方的研究则长于实地考察,更注重实用性,二者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但是,在总体上,近代中国的新疆研究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另外,受时势之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西方成果的利用远远逊于西方学者对中国成果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本文将其作为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力图以小见大,展现出19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不愧是一个知识进步的世纪。相对论、核能、计算机和宇宙飞船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把人类引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关于现在世界和未来世界的知识的全面更新,似乎还不足以让人满足,在刚刚跨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对于自己的远古时代,即世界古代文明史的认识,也以惊人的频率不断地改写和更新。记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们现在这批中年人的青少年时代,嘴边常挂的说法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其中最了不起的,当然数我们…  相似文献   

11.
张允熠 《文史哲》2005,1(3):18-25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略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周德丰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风云变幻,哲思如潮。但是能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的却未必多多;然梁漱溟以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名著,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镌刻下深深的印痕,特别是他提出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至今仍...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是在与西方文论互动中进行前沿思想对话的。在全球化语境中 ,西方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文论界不能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和新思想。从生态美学上看 ,这种对西方文论播撒脉络的考察 ,是中西文论和文化的一场跨世纪的对话 ,正是在这种对话中 ,中国当代文论的真实状态和前沿问题呈现出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清理当代中国文论的前沿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空间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 ;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得到介绍和研究的,一开始基本上局限在专业的哲学工作者队伍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很快,这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相对于现代西方其他哲学流派,它的基本范畴、概念更容易为中国人了解和熟悉;其二,在极其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对它有较大兴趣,不论是出于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还是“了解修正主义错误观点”的敌情观念;其三,极少数想对原有意识形态增添新鲜血液或在哲学思想方面大胆探索的人,也是将其作为参考借鉴的材料,此外,不少人…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学界,中国学术传统与引进的西方思想之间的对立比任何其它领域都更加鲜明。自19世纪后期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反复争论这样一个问题:西方理论是否适合于汉语的描写?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场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新运动。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一群青年学者,其代表人物是复旦大学的申小龙。中氏提出了许多关于汉语本质的激进的新观点,号召全面摒弃目前语言学界使用的,在西方思想启发下建立的理论模式。然而,他有关汉语本质的看法中有很多谬误,这些谬误最终源于西方的语言观、同时,中著还强烈的暗示着这样一种错误看法:汉语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优越于其它一切语言。中小龙在年轻学者中的广泛影响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即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及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与西方的关系这一古老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起,中国人一狠心割断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文艺方面尤为彻底:从文艺的现象到文艺理论──全盘西化。解放后,我们又在反对全盘西化的旗帜下,实行了全盘“苏”化。新时期,我们第二次重学西方。若干年来,文艺理论工作者几乎都成了“追星族”,满怀羡慕地从艾略特追到了艾布拉姆斯,又一口气追到西方最近出现的一个理论流派──新历史主义,于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便成了又一个“明星”!一个世纪快要过完了,可我们的文学理论却一直处在引进、引进、再引进的状态。这种情况的产生,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但也同时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必须承认:现代主义文学是本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而且是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结果,导致了西方19世纪文学与20世纪文学之间具有一道明显的“裂痕”与“深渊”。控制论者维纳指出:“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独自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之间所能看到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关于“大分流”与中西发展比较研究对1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 18 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中国史专家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 18 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而中国不仅没有类似发现新大…  相似文献   

19.
喜剧姿态与悲剧精神--从王朔、刘震云、王小波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文学,就聊我们熟悉的一些当代作家以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最近20年进展的比较好。但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情况,就是几乎所有学者在做过充分的了解和研究之后,都要摇一摇头下一个结论说,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好。其中很多学者最后都转向了,不搞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了,将自己的研究目标转移到历史、哲学。文化等等别的领域去了。 我想这些人的判断总归有他们自己的充分根据。好像不少读者也有这样的看法。有一回我在自己任课的班上搞随堂调查,问大家现在读什么书。尽管我给他们讲的课是2…  相似文献   

20.
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550年开始,中国人和欧洲人就自然研究的意义问题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包含着某种竞争的性质。中国和印度的殖民地环境不同,在印度1700年以后英帝国的权力能够支配本地人与西方人之间有关社会、文化和政治术语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而在中华帝国晚期直到19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