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屈原思想中存在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成分,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承认,但是屈原法治思想部分却最被忽视,研究最不深入,据于此,讨论屈原法治思想将从屈原时代的法治思想特点出发,以屈原辞为依据,探索屈原法治思想的来源应是齐法家学派。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思想到底属于哪一体系?关于这个问题,笔墨官司打了不少,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官司打得更加火热,有的说屈原属于儒家,有的说应是法家,有的说应该是道家。人多笔杂,莫衷一是。他们各执一端,都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找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最后却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在战国中期,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都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屈原的情感因素。认为屈原情感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恐修名之不立"的焦虑,即修名焦虑。产生这种修名焦虑的原因有三:一,屈原深受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二,屈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三,现实环境的激烈变化,导致屈原产生焦虑情绪。本文认为屈原的自杀,是由其焦虑情绪引发的抑郁症所致。  相似文献   

6.
屈原美政思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美政思想系论廖化津关于屈原的美政思想,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国恩先生可为代表。他说:“美政者,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所谓美政者,非合从抗秦之策乎?”①他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解放初期,研究者仍然很少,但认识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爱国思想、文艺思想和作品对我国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来,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已为举世所公认。 最近读到韩基国同志译的日本三泽铃尔先生所著《屈原问题考辨》一文,认为“屈  相似文献   

8.
屈原情结存在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灵深处,强大而顽强。本文认为,它是儒家和乐原则的提纯与结晶,具有人类学、生物学意义。接着剖析了历代文人士大夫臧否屈原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指出其超稳态的逻辑结构。最后科学地别离屈原情结中的是与非(着重解析消极面),呼吁站在对世纪门槛上的中国人,清醒而辩证地反思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屈原“美政”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思想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社会理想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指出“美政”的主旨在于以先王盛世为蓝本,恢复领主贵族制度的秩序之“礼”。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而与法家则是基本对立的。文中还揭示了这一主旨与其社会批判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其倡导廉洁政治、主张举贤授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的研究上 ,从家世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也是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尽管他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著作,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则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本文拟就屈原的美学思想作简要地探讨,以求教于海内外方家。一、屈原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的关系。屈原美学思想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融汇在一起的,这恰恰也是先秦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从哲学思想来说,屈原吸取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精华,既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又是一个大胆的怀疑论者。他既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中内涵丰富的政治伦理与政治思想,不但不与当今的政治理念相冲突,还会对当今的一些政治思想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徐复观先生以为德治与民本乃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并指出,儒家修己与治人的标准是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他认为,民主政治亦可吸收儒家政治思想以期实现其更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徐先生就人治与法治问题对孟子政治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澄清。通过对儒家尤其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分析与解读,徐复观先生架起了一座沟通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屈原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遗民士人面对天崩地坼的社会大变局,纷纷举起了屈原精神的大旗,其中尤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最力。三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因而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王夫之探讨了君臣关系和屈原精神的实际作用两个经典论题;钱澄之秉承 “庄屈无二论”,理顺了庄屈连通的内在逻辑;屈大均作为屈原的后人,在“诗”“骚”关系、君臣关系、庄屈关系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三人不约而同地在儒家话语体系内评价屈原,其实质是对复归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陈立胜先生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借着“轴心时代”论中国哲学的起源,对中国哲学的定义、中国哲学的主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具体的论述中,该书主要围绕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反省”技术、“知-情-意”的基本领域、“内圣”的终极关怀三个面向展开。可以说,陈立胜先生在该书中的学术努力,不仅穿越了中国哲学重建的双重思想屏障,而且自始至终贯穿着颇为自觉的“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意识,已然呈现出一种“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新儒家有种种不同界定:文化保守的、意义危机的和现代化的。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儒学的命运和现代新儒家兴起的历史的具体考察,对现代新儒家漂泊的文化心态和返本寻根的思想路向的分析,认为新儒家的精神核心和思想特质是前现代的文化保守。本文坚持在思想的研究时,不能从思想到思想,应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中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属于审美范畴的一个侧面——文质观入手,对屈原的审美观作初步探讨,并用比较的方法对屈原的文质观同北方儒家的审美观作出对比分析。当然,比较的结果,不是用以说明屈原的审美观和儒家审美观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但二者之间是同步还是有一定差距,是相同还是相异,这是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舒其情"说,是继承并发展了楚骚美学传统,也是我国美学发展史上最早与儒家传统的"中和"美学思想相抗衡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产生,渊源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同时有着和屈原同样的悲惨命运,并同其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舒其愤"说的提出,见于《报任安书"上。他的实践就是《史记》。  相似文献   

18.
情系中华文化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诚”、“...  相似文献   

19.
情系中华文化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诚”、“...  相似文献   

20.
"四杰"作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者,在反对齐梁文风方面是一致的.他们所提倡的都是儒家传统的诗教观,这很容易导致对屈原产生偏见,王勃和卢照邻就曾经对屈原有所指责.骆宾王、杨炯对于屈原的认识与王勃、卢照邻又不同,他们两人都不曾贬低过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王勃和卢照邻对于屈原的认识在后期也有所改变.在创作上,"四杰"都受到了<楚辞>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四杰"对屈原都有着明显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