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给我们的警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负面影响:物价指数上涨,国内生产总值下降,通货膨胀,失业人数上升。我国是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逐年递增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对伊斯兰教苏非派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伊斯兰世界虽然具有研究苏非派的先天有利条件,但因19世纪以来,伊斯兰复兴主义学者大多对苏非派持否定的态度,使得其研究滞后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斯兰世界开始重视对苏非派的研究,整理出版大量了苏非遗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石油危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它源于国际石油权力结构的急剧变革。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石油市场日趋紧张,产油国的地位日益改善,它们从石油公司获得越来越多的石油权力,其中国际石油公司与产油国签订的"德黑兰协定"和"的黎波里协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油国能够针对西方国家使用减产、禁运和提价等石油武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普遍下降。为了应对公众的信任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府传播政策,以改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新政府传播政策在传播模式、传播控制形态、传播内容和渠道,以及传播组织机构等方面有许多新变化。新政府传播政策实施的时间较短,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及政策实践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卉兵 《南都学坛》2006,26(3):28-32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说,它以主张经济自由和反对国家干预为基本特征。到了7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得到空前发展,其影响遍及所有的经济学领域,并延伸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本文拟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中的社会福利理念及政策实践为例,深入分析这一思潮的本质以及应当对其采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银行间合并成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西方国家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及银行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这是其内在动力;二是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的低速增长和银行业危机,这是其外在动力;三是美国银行业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大银行的合并预示着今后世界银行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从两次石油危机到石油严重过剩、油价低迷的剧烈变革。为了确保石油安全,美国政府采取了从日益强化政府干预石油市场到放开管制,由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政策变革。两种政策源自不同的客观形势和政治理念,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了许多各有一定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型,在每个模型中都分析考察了长期导致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根源的探寻所作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制定经济政策、增进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石油天然气会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80年代以前的空白时期、80至90年代中期的翻译介绍时期和90年代中期以后的深入系统研究时期。目前,这一特殊会计领域里的研究具有研究人员以石油高校学者和会计实务界人士为主、研究成果披露多限于石油类刊物、研究组织机构以石油会计学会为主、研究方法多以规范研究为主尚未涉及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与西方相差不大但在进展上有很大的差距等特点。我国近期对油气会计的研究将会集中于四个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初阿拉伯产油国用石油禁运来打击西方经济之后,美国至今已投入了500亿美元(按当前的美元币值折算)来构建并维持巨额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主要储藏在路易斯安那州与得克萨斯州海岸的地下“盐丘”中,目前总储量已经超过了7亿桶。以欧洲国家与日本为代表的其他主要石油进口国,也正在考虑是否效法美国构建更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开始,大量的文学理论新潮从国外涌进国内,文论由过去的单一声音,突然变成了各种声音的大合唱。但是,当文论家们运用了西方涌进的文学理论之后,失望地发现,用西方的理论阐释中国的东西,总有一种隔膜之感,因为西方的理论的理论毕竟产生于西方的土壤,那种理论适合于西方,却硬要将西方的理论搬到东方,那种晦涩和行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行之艰难原因很多,但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政策转移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公共政策制定领域的普遍现象。西方政治学界对政策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政策转移的衡量标准、分析框架等方面英国学者进行了探讨。但总体来看,政策转移的研究仍存在诸多盲点。我国国内对政策转移的研究目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都处于模糊状态,特别是政策转移的基本理论问题亟待探讨,诸如政策转移的内涵与衡量标准,政策转移的发生前提与条件,政策转移的要素、类型与途径,政策转移的性质与特点,政策转移的功能与作用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制定了一项移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政策,叫做“殖产兴业”。殖产兴业的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成长。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地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由于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石油消费量的增大极为显著。从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的10年内,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仍将有大幅度的增大,而区域内石油产量却将趋于停滞或稍有下降。该地区依靠进口石油的程度将加深。原油的进口预计会有余力,但今后特别需要的石油产品的进口余力难有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税收政策对石油安全保障的积极作用看,当前存在消费税政策有待完善、资源税凋控力度不够、石油特别收益金未考虑油田差别、企业所得税缺乏鼓励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及替代能源的优惠政策等不利于石油安全四个问题,提出了开征燃油税,调整消费税、资源税、石油特别收益金等政策建议,并认为只有与完善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及合理的能源政策相配合,税收在石油安全保障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08,(4):87-91,1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等国颁布了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宪法的新宪法。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此进行了及时引介与热情宣传,当时出台的多部宪法文本也大量移植了世界新宪法的内容。1920年代中国对世界新宪法的宣传与移植,是对前一阶段学习西方制度不成功历程的反思和改良;反映出知识界与立宪者希望借助立宪避免和消除西方社会种种弊端的愿望;也是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世界新宪法对民国的宪法观念与宪法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南海石油的发展看石油工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刘璐(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年青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壮大,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上油气田的道路。海洋石油公司的发展冲破了石油工业发展的许多老框框、旧模式,短短...  相似文献   

18.
哈冠群 《国际论坛》2015,(3):19-24,79-80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国际石油市场趋于动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困扰全球经济的国际难题,各国倡导召开国际性经济会议,展开有效的南北对话。在此期间,美国制定相应策略,力图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会议的召开。在会议筹办的过程中,美国通过多边外交行动,协调西方石油消费国统一立场,加强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沟通理解,旨在稳定西方世界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针对会议的外交政策折射出美国霸权势力下降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调整,是美国对外政策阶段性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鹊起的“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西方最时髦的“政治标签”,是西方政治家和资产阶级学者新的理论,政策的集合,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对资本主义新走向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是当代资本主义令人瞩目的新变化,为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我们有必要对“第三道路”的主张和实践作一番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贫油国"的近代中国,其城市经济极其依赖西方的石油供应。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之时,如何处理对华石油出口的问题被美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美国看来,石油作为典型的军民两用型物资,既可以增强解放军对西方的威胁,又可以被美国当做筹码以操纵新中国的外交方向。最初,美国政府将分化中苏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要方向,因此允许在一定限制条件内继续对华出口石油,此后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和朝鲜战争的爆发,限制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成为美国远东政策的主要关注点,美国逐步加强了对华石油出口的限制,并最终对华全面禁运石油。通过这一时期美国对华石油出口管理的操作可发现,本国企业和盟国政府的配合是美国能否成功实施对华石油出口管制的前提条件,这也为当前中国如何反制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和贸易歧视提供了借鉴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