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首先对19世纪晚期以降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了概括性的回顾,接着考察了中国社会史(尤其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源流脉络,对早期在华传教士、海外汉学家、中国本土学者和旅美华裔学者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所作的主要贡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学界对社会史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学科定位之争简略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认为社会史研究既是一种视野和方法,更是一个专门的史学研究领域;社会生活史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研究群体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群体性现象.  相似文献   

2.
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书籍史研究从20世纪中期起至今经历了一次社会史转向。这场范式转换运动是源于书籍史本身的社会史范式契合,在新史学思潮、心态史和其他学科的外史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该社会史转向前后大致经历了年鉴派计量分析法、阅读史研究进路、深度描述理论和传播循环模式等一系列的范式变迁,并在西方掀起了新的中国书籍史研究热。西方书籍史的这一社会史转向也影响到中国书籍史和出版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从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的理论,等等.马克思在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过程中还对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论断进行了修正.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为:丰富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的理论以及关于东方革命和西方革命相互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由社会史研究引发的史学思考——论史学发展中的科学化与大众化问题葛志毅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无论是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兴起,还是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复兴,都同世界史学发展潮流密切相关。因此,若能将其置于本世纪以来世界史学发展大潮中,并与西方社会史学做些比较,将...  相似文献   

5.
关于印度封建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所在将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这种作法尚未被学者们全面接受。山西方历史学家尤其是社会史及经济史学家所提出的这种关于发展阶段的假说,实际上主要是以西方社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在他们看来,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因此在他们提出这种假说时,没有把对东方社会实际考察的结果考虑在内。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古代东方知识和忽视东方社会造成的。对于东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往往给戴上一大堆“停滞性”、“落后性”之类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思想史,以及如何去研究思想史的问题.着重就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作了勾勒.认为洛维乔易的观念史研究注重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剑桥学派将语境方法引入思想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的研究方法.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为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思想史研究更多地与社会史结合在一起,即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这种转向并不表明思想史研究在衰落.新社会文化史的挑战开拓了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时亮 《唐都学刊》2013,29(4):84-8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一鲜明的研究特色,即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社会史”与“思想史”概念在侯氏眼中与它们的现代意义不同,概而言之,侯氏的“社会史”范畴比现代意义的要小,而他的“思想史”概念却比现代含义广泛得多。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既包括以社会史为基础来研究思想史,又包括以思想史为基础来研究社会史,这是由其理论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侯氏《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许多具体研究都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文化史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历史学界一场重大的史学理论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文化史,是站在对已有的社会史理论基础的批判、修正的立场上展开的。在经历了文化转向后,新文化史学家对文化转向进行了反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新文化史和传统的社会史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文化史的实质是向人文主义史学传统的回归。新文化史的未来将是对传统社会史的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印度古代社会史刘欣如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23.1万字。这是一部从社会史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古代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10.
英国社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年前,即1974年问世的M.W.弗林和T.C.斯莫特合编的《社会史论文集》,使社会史作为独立于经济史的一个学科,业已得到人们的承认。在该论文集的序言中,编者指出,英国社会史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由于大学、高等专业等学校长期讲授经济史,所以经济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不列颠的经济史扩大到研究大部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史;由于讲授社会史的时间还不太长,所以不列颠的社会史研究几乎还未包括欧美及其他地区的研究”,第二,“不列颠社会史最近研究的倾向是,几乎是一边倒地集中在最近两个世纪上力。然而,这两位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在此却没有讲出社会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国思想史学科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稳步向前推进,其中,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儒学与民主制度等成为当年的热点和亮点。学术界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一、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重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把思想史发展放在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来审视,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侯外庐学派的一个重要学术特点。然而在新的西方思潮大流中,新生代的学者对侯外庐先生及其倡导的研究方法有些淡忘或冷漠。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指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史学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新文化史研究范式,并逐渐取代了旧有的社会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模式。米格尔·卡夫雷拉2004年推出的《后社会史初探》,结合具体的历史著述探讨了过去几十年间历史研究领域(主要是英语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趋势。全书共有五章,按其内在逻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书专注于讨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更为直接的一些历史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谓社会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社会史?这个问题在西方史学界有过广泛的讨论,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英国《今日历史》杂志1985年3月号上刊登了几位英国学者的意见,现摘译其中部分内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自由,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展开,可称之为自由的社会史;一条在人类的思想中展开,可称之为自由的概念史(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在古希腊,自由是一种本真的、未经过任何异化的生活状态,因此自由的社会史和概念史是浑然一体的。当社会史中的自由从古希腊世界中日渐式微时,作为概念史的自由才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希腊化时期,自由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次变成为人类反思的对象,出现在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中,表现为作为现代自由确立之前提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觉解,由此自由的社会史与自由的概念史开始分裂,成为两条分别萦绕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思想观念中的链条。  相似文献   

15.
2022年10月22—23日,第十八届中国社会史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移居与社会”在线上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移居、宗族与家族、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日常生活、医疗卫生、水利社会、边疆民族、乡村治理、灾害治理、匪患治理、城市变迁、商业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议题多元、问题意识鲜明、方法多样、理论和史料不断拓展,是一次高质量、学术原创性突出的学术盛宴,推进了中国社会史的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编后语     
本卷栏目的特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家与社会、近代华北社会经济、家族与社会、医疗社会史等栏目,发表了我们长期以来重视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以海洋与社会、科举与社会、法制与社会、思想·制度与社会文化为主题,登载了我们以往较少发表类型的稿件。这些新老栏目的论文,各具特色。有的勇于提出新见解,如民间学者沈登苗先生与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商榷,利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明代科举题名录的精华《登科录》,就何教授《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中对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日常生活史作为近年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研究领域,对拓展与深化中国历史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史的“生活”研究领域,由社会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转变,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一环。自2008年以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即将“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规划为一段时期内着力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推进该项研究,中心在成功举办“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国际学术讨论会、“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于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天津举办了“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旨在强调将日常生活置于具体生活场景,探讨日常  相似文献   

18.
刘继同 《社会工作》2019,(1):3-27,109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悲惨与民族独立历史序幕,标志中国半殖民地时代来临,反映基督教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政治、军事、法制和制度化的层面。本文首次从福利社会史角度,运用历史档案资料、文献回顾、内容分析与历史比较等方法,从社会福利、社会需要、社会现代化、国际关系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冲突理论等理论视角,首次全面、系统、客观和历史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百年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本文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百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1840-1894年,1895-1911年,1912-1927年,1928-1937年,1938-1949年五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总结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结构特点与时代特征,为深入历史分析搭建宏大和长期历史舞台背景。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梳理西方文化对法律学科、法制精神、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传播扩散,尤其是简要总结、历史概括基督教在百多年间对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和历史地总结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尤其是探讨、总结近代中国百多年社会政策、社会立法与社会服务互动中蕴含普遍客观规律。最后对近代中国百多年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历史影响的历史评价和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什么样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如果考虑到经济思想和社会结构本身的运动,那就需要研究经济理论史和社会史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学不止一种,而是有好多种.而且每一种理  相似文献   

20.
刘玉峰 《唐都学刊》2009,25(4):9-12
唐代经济史研究要继续以唯物史观作为最高指导,继续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正确路径,同时要加强研究的综合性,注重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绩效、经济影响等的联系的和综合的探索,揭示经济发展的经济史意义和社会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