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语的“タ”与汉语的“了”是这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也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常常容易出错的词。这是因为“タ”与“了”既有相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一面。本文集多年日语教学经验,立足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时态、体、语气三个方面,着重对两词不对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以求为广大的日语学习者减少学习的障碍。 1.关于时态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的”是日语中常用的接尾词,一般通过接续在一些名词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形容动词。我们对日语接尾词“的”的构词法、语意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的”的核心语意,“的”所包含的语意抽象化的语用功能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该接尾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的”是日语中常用的接尾词,一般通过接续在一些名词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形容动词。我们对日语接尾词“的”的构词法、语意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的”的核心语意,“的”所包含的语意抽象化的语用功能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该接尾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最早指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的是周作人,这种看法后来既有人支持,也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日语“童话”在出版物上的出现要早于汉语“童话”近一百年,如果再把当时中日两国之间大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交流背景纳入视野,“童话”源于日语则是可信的。考证“童话”一词是否源于日语,与语言学上的意义相比,更具重要的儿童文学史的意义。因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这一事实,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期里的受动性格。  相似文献   

5.
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中五种基本味觉词的对比发现,汉语“甜”的引申义所表示的一般都是积极意义,日语“甘い”则多用于表示消极意义。这与古日语“甘し”有关。而汉日语的酸/酸い、苦/苦い、辣/辛い所表示的引申义则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消极意义。并且汉语中“酸”和“苦”的引申用法比日语的多。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的异同与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古代两国的文明进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拟声词”、“拟态词”、“拟情语”,即“ォノマトぺ(onomatope)”。这种特殊的词汇群使日语更加生动和形象。论文以“どきどき”为例,通过对『拟声拟态词词典』、日语语言文字数据库及日本明治以后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部分例句的使用实态的分析,记述了单一的“拟情词”中的“感觉”到“感情”意义的比喻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尤其是拟态词的用法非常复杂,这一点是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汉语中虽然也有拟声词(象声词),但是,不如日语那样丰富和表现细腻,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拟态词。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要掌握和学好拟声词和拟态词是非常困难的。本文通过对拟声词和拟态词的特点以及它的中文译法的理解,对日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中文译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书写一致的词汇,这些词汇中有的与汉语词义一样,有的与汉语词义有出入,而有的与汉语词义完全不同。日语中也有一部分与汉语仅一字之差但词义一样的词汇,如日语的“爱人”、“原子力”、“異口同音”,分别相当于汉语的“情人”、“原子能”、“异口同声”。通过对日语汉字词中与汉语仅一字之差但词义完全相同的二字词举例分析,以期能对中日两国人民学习对方语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有很多汉字。由同一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若送假名不同,其词类、读法、释义亦不同,可见,送假名在日语词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文部省一九五九年和一九七三年先后公布了“送假名标记法”及其改正案,但由于其规则过于笼统,往往难于掌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日语广播讲座”教学中,也常收到不少听众来函询问有关日语送假名的用法。因此,笔者根据历年所搜集的素材和教学中的体会,试图按词类对送假名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语敬称接尾词“一殿”的考察刘晓民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敬语既是语言现象之一,也应不断有所变化。日语敬称接尾词“一殿”附在人名、官职名等之后表示敬意。古时“一殿”附于“关白”[系古代辅佐天皇的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等地位极高的人之后使用,但在...  相似文献   

12.
因汉语指示词为三分法,日语指示词为二分法,日中指示词相互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日中两国文学作品中指示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中日指示词机能上的不同,以及日语人称代词没有汉语人称代词使用范围广泛,中日“指示词+时间”的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有一定差别.这是引起指示词不对应的重要要因.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词义一再萎缩;2)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4.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或立场。“视点”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视点”分析法,对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授受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现”的表达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的汉字词多源于我国,其中大量汉字词词义与汉语相同,但也不乏词义相异之词。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正由于母语与日语中均存在同形词的“共同点”,导致学生往往“望文生义”,忽视部分词义相同或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造成误用和误译现象。本文就初级日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日同形词误用及误译例,分析其在中日文不同语境中的用法,阐述在教学中排除母语干扰,转换思维,正确理解同形词对促进语言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课文中的V-V型复合动词,得出以下结论。V-V型复合动词大致分为4类:自立词V+自立词V、自立词V+附属词V、附属词V+自立词V、附属词V+附属词V。在《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中使用的V-V型复合动词主要是"自立词V+自立词V"和"自立词V+附属词V"类,比例均在39%以上。而"附属词V+自立词V"和"附属词V+附属词V"类比较少,所占比例均在13%以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视点”这一原本用于心理学和叙事学中的术语,对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间接命令(要求)句”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轻松愉快地掌握日语中包括“间接命令句”在内的有关“传达”或“转述”表现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刘凤芹 《东方论坛》2011,(5):102-106
日语中的常用汉字词是汉、日两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交集。通过对日语报刊中常用汉字词与汉语词的对比分析发现,在1596个日语常用汉字词中,相同的比例最高,占67%,相近和相异的汉字词占33%。这是由日本的汉字政策、词汇系统的发展演变、日本人独创的汉字词等原因形成的。而根据汉字词在整个日语词汇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可统计出不懂日语的中国人阅读日语报刊的可懂度最高仅为44.4%,可见日语词汇系统中的汉字词已积淀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视点”这一原本用于心理学和叙事学中的术语,对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间接命令(要求)句”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轻松愉快地掌握日语中包括“间接命令句”在内的有关“传达”或“转述”表现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