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颖 《求是学刊》2005,32(2):97-102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标准.由于过分强调英雄的道德修养,同时又无以调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英雄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舟的独特品性使它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实用走向审美.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是心灵自由的象征,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人士子们居于舟,临于水,钓于鱼,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丛 《学习与探索》2004,(2):120-121
陆游的小词<钗头凤>道出了一段爱情悲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游出妻唐琬"说成了定论,直至当今此说也颇为流行.陆游的妻子是否姓唐名琬,尚无足够的证据.纵观古代有关书籍、所传诸说及诗词,其事当有之,惟唐氏是否名琬,其父为谁则未详.又唐氏所作词,是否全阕?亦尚可疑也.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在未发现新资料的情况下就确定放翁所出妻为唐琬,失之武断.  相似文献   

4.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这部现代神话般的长篇人说主要描述一位画家追求自己审美理想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5.
赵亚珉  夏玉玲 《阅江学刊》2012,4(2):129-134
悲剧素来被看作艺术的最高形式,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人在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生存与死亡的复杂悲剧矛盾关系中,始终不懈地追求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悲剧并非仅指生命的苦难与毁灭,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死亡的来临时,人所持的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尤金.奥尼尔以悲剧进行创作、借悲剧阐释社会现实、用悲剧精神启迪人生,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王炜 《学术交流》2006,(3):147-150
面对诗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晬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晬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晬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相似文献   

7.
王晖 《社科纵横》2010,25(3):74-76
素有文坛鬼才、全才之称徐訏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着浓厚的距离意识,这是一种专注审美的心理距离,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重心有所不同。早期的创作倾向于营造美的距离,以停顿在美感距离上的情感尤其是独身主义爱情为人侧目,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向往;后期则偏重于探讨审美主客体间距的"失距"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在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现理想的失落,这种距离意识的营构与徐訏的自由主义者立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贺中 《青岛画报》2012,(7):64-65
6月,电视剧《知情》在央视一套热播,同名长篇小说也同期面世,四十多年前那段纠结着青春与创伤、理想与摧残信仰与幻灭的岁月再次震撼呈现.作者梁晓声应邀来青,与岛城知青见面,并向媒体畅谈作品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2)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一方面各有其特性,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3)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4)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在整体性与过程性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0.
李希芝 《生存》2020,(6):0223-0223,0201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有的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本文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上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1.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3,19(4):11-14
<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抒情短诗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诗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不仅在于它特殊的美感风韵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它所积淀和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文化养料,从而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喜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实际地位,其自伤自怜和游子思妇的两大主题取向表现了<古诗十九首>的儒家文化底蕴及其在特定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之一 ,就是在传统意境的基础上 ,创造了一种宏阔、悠远而又鲜活、深刻的艺术境界。《红楼梦》意境独特之处 ,便在它不仅以实写虚 ,而且以虚写实。有无相生之间的真情幻灭 ,隐含着沧桑的生命失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4.
邹进先 《学术交流》2005,(4):148-157
郜元宝<鲁迅六讲>及<关于科学史教篇的几个问题>中所提出的鲁迅在1907-1908年间贬低科学,鲁迅认为尼采、叔本华所张皇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意力"是"科学之本"的观点,是对鲁迅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对<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本柢"等语词的误读,膨胀于对这种误解的百般回护.  相似文献   

15.
雪漠的<大漠祭>是一部乡土味比较浓厚的西部长篇力作,文本中充盈着生存状态及生存意识与西部精神.西部精神以其独特的内质与生存联袂,共同营构着大漠的世界.以生存状态及生存意识与西部精神这两个层面为基点,对小说文本所蕴含的大西北农村当代生存的广涵性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生存状态的描绘与西部精神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民意识实质上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精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是其最完备的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进步性、一贯性和悲剧性;人民意识虽是历史的精神,但归根结蒂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时代精神在历史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这种反射在读者心灵上的反映,便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7.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3,5(8):144-149
<边城>的成功,就是沈从文对美与真之间的张力的把握力度的成功.其后写作的长篇小说<长河>,虽然继续着<边城>等作品对于理想社会与人生的寻找,但相对于<边城>而言,无论是在艺术性上、思想性上,还是在整体成就上,都要略逊一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真与美的关系处理上举措失当,美的因素逐步减少,真的因素逐渐增加,最后导致了美与真的比例关系的失调.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第一次以悲剧的眼光透视哲学,把悲剧感、悲剧激情转化、提升为一种悲剧哲学,与此同时,他以哲学的语言、哲学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悲剧意识的内涵,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19.
张群  龚元秀 《学术交流》2003,(8):132-134
<礼记@乐记>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文艺思想.先秦儒家对音乐所持的实用功利态度,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以及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等,都在<乐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乐记>反映的先秦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取向的文艺观和"将人生艺术化"的伦理、政治理想,对中国文化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社在成立之初,以"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为文学宗旨之一,并为做辛亥革命"犄角"之政治理想所激荡,发挥庞大文学社团的优势为辛亥革命造势.当辛亥革命失败,隐在的文化分歧、文学类型与 文学形式、庞杂分散与集权制、经营策略与政治维系崩溃等矛盾日益凸显,终至瓦解,"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的文学理想随着新南社的成立而彻底幻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