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个不同社会形态共有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违反它,违反了就要给社会带来灾害,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这样论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给巴·瓦·安年柯夫的信里对这点说得更明白,他说: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存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求之于政治经济学。随后很快又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我的基本想法有两点:其一、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内容,经济内容决定经济模式,因此,我们的经济改革,不能仅就模式谈模式,仅就方法谈方法,而应该把经济基础、经济内容、经济模式有机地联关起来考虑;其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它决定着我国的经济性质,经济改革主要是解决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质问题。一、社会主义的經济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82页)。可见,生产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一开始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深刻地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这里,斯大林明确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自然规律或经济规律,它们都独立地存在于人们的意志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只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谁违反客观规律的要求,谁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问题;二是关于我国是否已经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物质前提问题。能否正确地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宣传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一番理论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一定社会生产组织中人们分工协作所形成的集体合力。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社会生产组织的范围内人们为了能够进行现实的生产劳动而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作为一种集体合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一定生产组织中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从整体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1.
一、“唯生产力论”是取消革命论“唯生产力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谬论。它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而完全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比较地来说,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则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不是完全被动的因素,它对生产力能起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争论最多的是,到底是指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还是指这一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教育部颁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修订本)是这样表述的:“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著作的原意,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尤其不能科学地说明当前的现实问题。我认为,经济基础就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精辟地指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再有人主张把社会形态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用意看来是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样理解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 肯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由此而得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结论;相反,列宁却反复强调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曾经大肆宣扬:“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实现的。”似乎没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不断改革,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始终决定着生产力。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这是毛主席继承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总结了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而创立的新思想、新结论。它科学地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重大的新问题,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迈向共产主义的指路明灯,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十九世纪中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研究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亲自参加了阶级斗争实践,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斗争,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根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集体工业的存在和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曲折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得到了适当的发展。但它究竟是需要长期存在和发展,还是一种权宜之计?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回答。这对于彻底肃清“左”的思想影响,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城镇集体工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 (一) 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历史命运,从根本上来说,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及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何种作用。凡是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必然产生、存在和发展;凡是同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状况不相适应,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必然衰败、灭亡。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只有生产力发(尸一)了,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迠筑,把社会推向前进。当然,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迠筑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尸一)。“四人邦”挥午着“唯生产力论”的大棒,从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出发,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迠筑之间辩证关系的基本(厂元)理。与此同时,他们还极力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这个范畴的科学含义,阉割生产力中许多革命的内容。他们割裂生产力中人与物的关系,否定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排除在生产力要素之外,也否定劳动的组织与管理直接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他们动不动就以“管、卡、压”的大(巾毛)子,反对在生产企业中迠立符合生产本身发(尸一)规律要求的科学的劳动组织与管理制度,拼命扇动无政府主义,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尸一)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文化的继承性,即文化发展的内部规律的制约;二是文化的时代性,即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我们应当为建立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发生怀疑,一方面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同在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研究中认识上的偏颇有关。人们简单化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资产阶级,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20.
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马克思这个论断以及其它著述中,把握生产关系相对稳定性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归结出三点:其一,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相对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言的。其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的基本社会性质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