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走过了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国大学一直是在内部变革需要与外部重大影响的双重制约条件下书写自己的历史的。今天,中国大学处于全球化的处境中,大学的发展在西方典范与国內需求的拉锯中,出现了普遍的大学焦虑症,“大学病”在蔓延。诊断中国的大学病,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重根源上着手,并从全球化处境出发,真正以全球眼光来处理中国大学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大学才有可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并发挥出大学在健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创  谢茂发 《云梦学刊》2013,(5):110-115,142
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涉及大学评价主体、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大学评价价值标准和大学评价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内学界对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成绩斐然,但仍然局限于对国内现有大学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及意义的阐释性研究,且研究视野较窄,研究方法单一,得出的结论较接近,甚至不乏观点雷同的情况。此外,对如何构建大学评价体系缺乏新思维、新方法,对国外发达国家大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3.
佟健  宋小宁 《兰州学刊》2012,(2):150-153
大学治理机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分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一直是教育政策制定时永恒的主题。中国大学的"行政化"治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视角对西方大学治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论,为中国大学破除"行政化"治理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教授治校并不是有效的大学治理模式;有效的大学治理要求大学内的不同利益群体控制不同类型的决策,决策权的分配取决于不同利益群体在决策时面临的激励和信息约束;与学院和专科学校相比较,综合性研究大学更趋向于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4.
信息社会徐徐而至,知识经济悄悄兴起.而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突显.为了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学也正以跨跃式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嬗变着自己、改造着自己.然而,毋庸讳言,目前,中国大学也存在着诸如大学精神、品牌意识等短缺现象,而这些短缺也正是中国大学寻找更大发展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大学文化传统正受到学术资本主义和大学行政化的侵蚀。中国大学要实现有效治理,发挥大学教授的主体作用,需要的是"教授治校"而不是"教授治学"。"教授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这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得到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我国现代大学治理中,真正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必须做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工作,强化学术力量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6.
引入软法理论,有助于拓宽大学规章研究的视角,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大学法治理念,有助于推动大学法治建设。根据软法理论以观,中国大学规章的正当性显为不足;大学规章的实效性较为低下;大学规章僭越法治原则。在软法视角下,大学规章的"优化"措施包括:扩大大学成员在大学规章制定和适用中的参与;大学规章应该体现大学自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以及成为大学法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正向着"去行政化"方向推进.要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必然要将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揭示出来.本文从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之时引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来源以及我国大学的"单位制"管理现状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语觉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自提出以来不仅发展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而且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语觉论的阐述,分析其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关系,并通过自主听说模式的实例研究,进一步阐明此理论对中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及模式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大学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市场经济"是以物质利益为动力的",但大学的使命和精神,要求它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他批评了要求"大学办学围着市场采转"的思想,对有人提出高等教育要产业化、市场化,个别人还呼吁中国大学私有化,彻底实现所谓转型的现点不以为然,他说:"这种认识不顾高等教育本质的属性,不顾大学的天然本职的使命,把大学当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庸."(据<新京报>2008年5月5日报道)  相似文献   

10.
韩春虎 《理论界》2010,(1):173-174
2008年的大学弃考率升至10%,而大学内部学术道德、贪污腐化之风有所上升,由此人们开始思考大学治理。大学治理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其治理模式亦有自身独特之处。对其进行起步性探索,将有利于中国大学成为人民满意的学府,有益于中国大学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潘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41-144,160
道德是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特色.把大学校训的道德取向描述为国家道德主义是不合时宜的,追求知识和完善人格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应该强化校训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高扬和践行道德精神中追求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的历史积淀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发展。面对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中国大学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点,铸造更加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文化自觉、卓越意识、独立自治、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试论特色大学及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美雄 《云梦学刊》2002,23(5):87-89
新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将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努力形成各自的特色。建设特色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必然选择。对什么是特色大学 ,以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作深入系统的探讨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廖可斌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2-23,72,156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既有种种现实原因,也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诞生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之上,依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形成了从属于政府、集权管理、实用主义等显著特征。近代以来,蔡元培、梁启超等教育家经过不断探索,借鉴西方大学的经验,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痼疾,基本确立了中国大学文化的理念。但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大学文化以新的形式向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传统回归。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中国大学文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在大学理念和制度设计上实现彻底变革,实现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处于现代化初期的中国大学教育是有魅力的,其成功之处值得借鉴。当时的中国大学具备了鲜明的特征:自由民主的大学理念、中西合璧的师资队伍、灵活多元的办学体制,这得益于它的教育独立、教授治校、自由流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耿利敏 《理论界》2012,(7):209-211
大学英语一直被看作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教师也因此承担着重大的教化责任。大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发挥其教化责任,对于中国通识教育的成功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效的融入通识教育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经常阅读中西古典文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通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在高等教育改革、新管理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世界景观。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教师所表现出的"科研至上"行为并不能单纯地被解释为教师个体行为,而是具有制度化和结构性的特点,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和特定的制度逻辑。其中大学教师的聘任、晋升、激励、评估及声誉制度等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与发展策略。在大学教育范式变革的时代,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型,需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重构大学教师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的现代性构建因其特定的历史性、情境性,掺杂了诸多文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基于此,伴随着中国大学现代性的发轫而出现的一系列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的文教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大学现代性构建的面向。在这一发展脉络下,知识分子从最初的"立法者"转向了"阐释者"[1]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彼此的"双向互构",现代大学的秩序逻辑得以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命运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来说,重新审视这一秩序确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面向,剖析其蕴含的文化、教育隐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自治"是俄国大学重要制度之一,包括自主填补岗位空缺、自主管理和大学司法权。俄国"大学自治"真正得以立法是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初期,1804年11月5日第一部俄国大学章程建立之时。要了解俄国大学自治的建立历程,首先必须弄清楚,19世纪初,"大学自治"在有关大学教育制度的争论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27-2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思想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经济体制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转型时期,众声喧哗的大学叙事小说汇聚了各种"思想"和"声音",并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候。这些大学叙事小说在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上主要有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形式,分别彰显出反思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