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的时候在农村 ,不小心用镰刀割破了皮肉就抓把土往伤口上一按 ,确能止血 ,也很少感染。不知现在的农民还敢不敢拿土往伤口上堵 ?因为此土已非彼土 ,过去的土叫“海绵土” ,松软而肥沃。现在的土叫“板结土” ,长庄稼全靠化肥。乡村属于土地 ,它代表着自然和自然的秩序。而城市属于工业 ,它超越了土地的束缚 ,充满了智慧和自由的诱惑。所以过去的农民把自己说成是“土里刨食” ,他们热爱土地 ,依恋土地。城市人则以一种傲慢排斥着泥土 ,尽力想远离土地。谁知历史发展到今天 ,城市人突然意识到能吃上从土里刨出来的“食”已是非常不容易了 ,…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昱婷 《决策》2009,(11):I0013-I0014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的规模日益增大,大批农民离开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城市。由于农民在失地的同时也失去了附着在土地之上的财产权利、就业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权利,他们可能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城市边缘群体,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沉重的土地     
蔡亮 《管理与财富》2006,(12):30-31
土地与农民是一对天然的结合体。在中国过往的历朝历代,有多少侯王将相为了争夺土地(食邑之地)而挑起事端,燃起战火。又有多少农民为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揭竿而起、浴血沙场但终究毫无所获。时代在更新,历史在前进。今天,农民们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是欢欣鼓舞,还是无动于衷,甚而是忍辱负重?其间酸甜苦辣,惟有农民们自己明白。土地:农民手中的一块“鸡肋”当年土地改革时农民们跪在刚分到的土地上捧起一抔土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这种令人感动的镜头已不多见。相反,土地在不少地方却成了农民们的包袱和累赘。在华北某乡,2004年大蒜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4.
《决策》2001,(1):6-10
词语是情感的。民工潮、打工潮、盲流、三无人员、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都是对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带有不同情感的词语描述。我们在这里用“流动的安徽”来指称500多万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皖籍农民,也同样流露出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了敬意。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近3000万,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万人口中。将近一半的人“亲带亲”、“友帮友”走出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但是,他们本意上是出于“自救”的行为其实为了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声音弱小,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为了生存。这期杂志与读者见面时,“春运”又近高潮,在中国特有的“春运”之潮中千万名民工因为身份、户籍的原由往返奔波。这是二十一世纪中的第一个“春运”,不知这种因制度造成的畸形的交通繁忙现象在新世纪还会持续多久?当然,我们希望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5.
张旭初  聂扬飞 《决策》2006,(8):36-37
中国农民是很现实的,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光靠有限的土地是拴不住农民的,这是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恩龙模式”在皖东南农村的10年试验,让“农民留在土地上同样可以幸福地生活”的可能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爱恋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他们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但现在的问题似乎是农民想离开土地 ,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他们对土地粗放耕作 ,甚至造成大量良田荒芜。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刘畈村的个别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农户举家离开农村 ,数年不归。他们的责任田有的被其他农户以低价承包 ,有的干脆抛荒。[1]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 ,这是共产党最为自豪的仁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陈锡文把家庭承包经营看作是农村改革“伟大成就”之一。[2]原中央政研…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2,(35):23-23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种粮的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大问题。在四川省崇州,种田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身份变成了“职业经理人”、“理事长”、“股东”等等。从2010年开始,崇州市开始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断被征用,由此催生出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一被征地农民,由于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而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的农民身份已发生改变。随着这部分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民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45):19-19
近日,成都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2012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居民凭合法固定住所证明进行户口登记,户口随居住地变动而变动.市外人员人户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与目前很多地方“以土地换社保”以及重庆市此前出台的户籍改革3年过渡期相比,成都市此番改革更加彻底,农民将“带着土地”进城。用北青报评论所说的,他们将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自己土地的市民”。  相似文献   

10.
徐浩程 《决策》2009,(10):15-18
1982年,陕西农民侯永禄应该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农民”的称谓会“岌岌可危”。这一年7月19日,侯永禄刚通过几张纸阄子拿到自家四亩七分二的责任田,决定立即带着儿子到地里去看看。这种场景容易让人想起1949年的土地改革。这两次变革都开启了农民的黄金时代,侯永禄沉浸其中,享受着好时光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前言:土地,对于经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中求生的中国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那么简单,土地上承载得更多的是依托土地建立起来的传统乡土情感和宗族维系,“金窝银窝,最舍不得的是自己的穷窝”,浓重的乡土情结也造就了中国农民故土难舍的土地依赖。搬家,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件家族大事,它不仅意味着居住处所的迁移,还意味着旧有宗族和邻里乡党关系的割裂,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华宁园艺场历时5年的发展演变中,尽管应聘者历来是以承包方的形式与企业签定承包合同,但具体条款中却一直将他们称之为管理户。仔细翻看一年一度不同的文本,我们发现,虽然有不尽完善和立约技术上的问题,但就研究“三农”问题而言,以及相关的农民与土地和农民与农业企业的关系、农民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务农算不算一种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等,这些合同都是极有价值、十分难得的素材。限于篇幅,在此只将部分内容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买卖过程可以被视为交易互利的行为。但是“圈地”不是买卖交易 ,而是“强占” ;“圈地”行为主要不是经济行为 ,而是武力行为。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除了武力之外 ,还有文化因素 :清教精神为“圈地运动”注入了“最优配置土地”的动力。值得指出的是 ,在英国这些被圈的地不是已耕地 ,而是非农耕的公地。这些公地被圈占之后用来养羊 ,周边农民就断绝了柴薪、野菜、放牧及其他非农耕的自然资源 ,不少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进城打工。因此 ,有了“羊吃人”的说法。[1]在英国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登记 ,直到1925年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湖北农民“争地风波”一度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为了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湖北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组织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民有种田积极性,耕地利用率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基本满意;“二轮延包”受欢迎,土地制度基  相似文献   

15.
一块6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究竟是落寞的“被遗忘的孤儿”,还是“在地球上你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块净土”,全看描述者的角色.前一句话是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民众对自己家园的评价,而后者是俄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的描述.现在,就缺正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中国农民们的评语了.  相似文献   

16.
梁洪军 《领导科学》2006,(24):11-12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地方财政缺少大项目支撑,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有限,这就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上,必须让广大农民唱“主角”,让其将建设新农村作为自己的事业;而政府则要做好“配角”,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将新农村建设这部“重头戏”演好。一、点燃建设家园这颗“火种”,让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情涌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是积淀于亿万农民心中多年的企盼,是埋藏于农民心中的“火种”,只有将建设家园的这颗“火种”点燃,把…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6):11-11
时下最流行的电子商务进驻了安徽湖村,当地农民要做的是通过网络,将村里的土地经营权出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土豪”。虽然负责耕作的一些村民并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甚至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但他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城里人不但给了租金,还雇佣他们种地。从目前来看,村民与土地“买家”能双赢,而电商受困于冷链运输预计小亏。  相似文献   

18.
汪名旵 《决策》2001,(8):24-26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活之源与致富之源.可如今,有不少的农民对土地已不再重视.梅雨时节,江淮之间绿油油的稻田之间夹杂的片片杂草丛生的农田明示着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大量出现.是什么原因使农民抛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抛荒的出现给农民带来的是福音或是噩梦?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记者近日分别走访了安徽省有关部门及地区,针对农村土地抛荒现象进行了调查,试图廊清笼罩在这一现象上的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一、历史总结大部分关于中国农地和租佃制度的讨论 ,以及描述中国农民如何倚重土地、重土轻迁的研究文献都表明 ,土地是农民的传家宝和命根子 ,无论是自耕或租赁土地 ,都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 ,除非极端情况 ,农民绝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步德茂等人在考察18世纪广东土地商品化过程时 ,揭示出农民大多憎恶与土地分离 ,他们典卖土地通常是由于婚丧大事所需不得已而为之。典卖价格一般是“绝卖”(不可回赎 )价格的60 %~80 % ,原主可以在双方同意的一段时间内赎回土地 ,赎回权不可剥夺。而且 ,由于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土…  相似文献   

20.
他们有“精英”的光环,却总在孤寂中跋山涉水,荜路蓝缕; 他们有成功的瞬间,更多的是在黑夜中思索、痛苦; 他们有悠哉的闲暇,也有昏天黑地的创作,唯一与永远的“老板”是自己; 这就是他们,“无领”一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