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需要内在规则,社会的“经济人”要在行动中克服“理性悖论”,还必须有“第三者”供给外在的规则与制度,因此没有政治国家设定公民社会的产权制度,公民社会将处于无效率的状态。但政治国家的目的矛盾性决定了“国家悖论”,国家既可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法治不是童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法治的书,它是多义的,是一种更具文学品质的法治读本。它可以让每一个读者都从自己的经历与生活出发,展开想象,进而丰富“法治”一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肖辉先生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它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更柔软的方面,让“法治”像是花朵一样绽放在不同心境、不同背景的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3.
冲突是政治的源泉,政治的本质就是使人们从冲突走向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更不是反动,它是一门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是在民主制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行性合作。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理解“政治的灵魂——妥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既充分感受到了经济繁荣、生活提高的乐趣,也常常被种种麻烦、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所困扰、一提起社会问题,人们马上就会激情满怀。有人抱怨“第三者插足”、“超生游击队”,指责“分配不公”、“待业下岗”,声讨“车匪路霸”、“官员腐败”……牢骚可以从家庭发到社会,从国内发到国外,从过去发到未来,似乎社会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闻界、学术界、政府都有大量的文章、讲话、文件,论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设计消除社会问题的妙计良策。然而,社会问题似乎是人类的孪生兄弟、社会的随身之影,挥之…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更不是“天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孔子就是以提倡“礼”而闻名的。但是,对于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政治观点;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体现了孔子的宗教观;有的则认为,“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有人想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以弥补现代“法治”社会的不足;有人则揭示其中的保守性,证明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  相似文献   

6.
古代神话创作存在着现实性因素,即神话是在一定社会现实和一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并展示出一种超前的现实图景,神话的内容为该时代的大部分人作为一种活的观实去看待。说古代神话“不是欣赏的对象而是信条”、“神话不是艺术”,是不正确的,神话具有鲜活的艺术性和丰厚的审美价值,它的艺术魅力从其流传的过程中,从自身的创作过程中,从神话所独具的形象性之中显露出来,不容忽视和抹杀。神话还具有理想性因素,它是神话创作的原动力,它借助神话加以展观,它为后世现实不断证明,它被后世文学特别是科幻文学所承袭,神话消亡了,伟大理想永存!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信息”这个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接着,它又漫步于社会科学。信息是什么?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信息确实给哲学的头脑带来“痛苦”。它是隐身人,看不见,摸不着,却感觉到它的存在。让我们从一些熟悉的情况说起吧。甲向乙传递一封书信,信上有文字符号:“我明天去你家。”信息是什么呢?信息不是书信,也不是文字符号,更不是甲或乙本身。信息是由书信文字等材料、符号、信号载荷,在甲与乙之间传递的“我明天去你家”这一消息内容。因此,所谓信息,就是物质世界中,物质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中传递或交换的消息内容。那么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关于物体自身的性质、状态、运动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千年王朝更迭史中存在十分突出的“二世现象”。该现象引人注目之处在于:绝大多数新王朝建立后,国家政权不是“二世而亡”,便有“二世之乱”。这种或亡或乱的“二世现象”,不仅反映了王朝更迭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专制社会权力传承的一种独特类型,折射了中国政治规范的两难状态和约束乏力。此外,“二世现象”还通过史籍、谏诤作为史鉴参与中国历史演进,成为中国政治活动内在的一个因素。因此,从“二世现象”入手,探讨中国数千年政治权力传承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配偶权是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第三人侵权行为的客体。“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具体表现为重婚行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同居或通奸的行为,其民事责任构成应同时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故意四个构成要件。在归责原则上,应将“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视为特殊的侵权行为,采用过错推定原则。由于侵权行为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第三者”的行为必须与有配偶者的行为相结合,才能构成侵害配偶权的共同侵权主体,因而,应由“第三者”和有配偶者对受害配偶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第三者效果研究是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公关、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从第三者效果的界定、影响第三者效果强度的主要因素、第三者效果的生成机制等方面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在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观点和过去流行的“大过渡”的观点一样,也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具备了高度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可能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第  相似文献   

12.
(一)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一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近年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说:“有计划”,顾名思义,是主观的东西,把它说成是客观经济规律,不合事实;另一些同志则认为,“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其中不应该包含“按比例”;“按比例”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规律。总之,不少同志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置疑。我认为如果从实质而不是从字面理解问题,是不会把有计划说成是主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地发展的观点,是已被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它除了服务于交际功能之外,还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从汉语过度的职位称谓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堂”、“表”类亲属称谓可以看出汉语中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从“老板”和“同志”这两个社会泛称可以窥见大众社会心理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之“第三者”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之受害者是否属于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范围,直接关系到保险人责任之承担,事关重大,极有明确之必要。与域外成熟法例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第三者”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维护机动车受害者利益。我国现行机动车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疏漏,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与商业“三者险”、车上人员险在“第三者”范围上无法有效融合。笔者通过分析现行制度之不足,稽考借鉴域外立法例,建议明确将车上人员列入“第三者”范围;规定被保险人于特殊情形下可成为“第三者”;对被甩下车于车下受伤之受害者,应视为车下“第三者”。  相似文献   

15.
楊寬同志在最近发表了“論中国古史分期問題討論中的三种不同主張”(見本年八月九日《文汇报》一文),富有启发性。他辨明了“民”、“庶民”、“庶人”的身份不是奴隶,“井田”制度是“村社”土地制度,是我完全同意的。尽管如此,看起来我們之间对分期問題还是有分歧的。目前还不知道他的分期意見如何,应等待他的全面主張发表以后,經过仔細研讀,再作全面商榷。在本文中,我仅能就楊文所涉及的若干理論問題,提出个人意見,請楊寬同志和讀者指教。过去,我对古史曾有一些誤解,也利用本文可能涉及的地方,进行自我批判和更正。 楊同志的文章,粗粗一看,很令人惊訝,他既否定了西周是封建領主制社会,又否定了西周是古代东方型的奴隶社会,更否定了西周是典型(希腊、罗馬)奴隶制社会。讀了以后,使我徬徨无主,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史上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嗎?西周是不是原始社会或資本主义社会呢?显然不是,那怎么办呢?幸而楊同志在結語中說:“西周該是奴隶制社会”,这才使我心上一块石头落了下来。但既說西周是奴隶社会,却又認为西周既不是古代东方型,又不是古典奴隶制型,在我們看,是很难說通的,就从这里談起罢!  相似文献   

16.
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所谓“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最近,骆耕漠同志在《江汉学报》上发表一些主张三要素的见解,从他的论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里,谈谈我自己粗浅的三点看法。第一,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据应当是什么?“二要素”论者认为劳动对象不是“社会控制自然界的尺度”,不是“经济时期划分的标帜”,于是排斥它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我认为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  相似文献   

17.
门罗主义是美国统治集团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人民的工具。对于这一点,史学界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对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却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原来本有防御性质”,“还不是带有侵略意味的”;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在它公布之时,对于阻止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对于帮助和维护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门罗宣言的性质怎样?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必须从广泛的事实出发,把它放到全面的、具体的历史联系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尽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但都把社会保险作为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它还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维护正常秩序、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也是经济生活的“稳定器”乃至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器”;同时它作为一种分配制度,更是社会不同群体收人分配的“调节器”,有助于实现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市场自发地向着效率、而不是向公平倾斜,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是经过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素材的提炼、加工和典型化而最后完成的。因此,它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或象征主义的。“狂人”这一形象,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这一类人(比如它的原型)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即所谓“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代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其植根于生活,存在于社会,因此它是真实可信的,现实的,而不是假定性的,诗化的,象征化或“拟狂化”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序列的发展着的系统,因此人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去进行划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就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五分法”,又有“二分法”,还有“三分法”,不过运用得最多的却是“三分法”。这种运用不仅更普遍、更深刻,而且更科学。关于“二分法”。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