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括号内依次为期数、页码)文学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朱寿桐(1.55)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於可训(1.63)初唐丽化与俗化并生现象论析吴功正(1.69)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陈辽(1.73)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周宪(2.29)论审美精神的实践品格徐岱(2.36)2000年度散文研究综述沈义贞(2.43)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刘登翰(2.50)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周宪(3.21)媒体的视觉化转型舒也(3.24)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于德山(3.2…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文学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传播内涵,一方面,同语种的语言表达形式消除了文化隔离机制的藩篱,另一方面,又以作者生存在海外而形成的探究本能与文化环境的间离效应,为华文作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他们能够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掌握汉语的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发展,同时,又能运用在海外生活的直接经验,为本土读者展示生活在别的国度与地区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与新鲜性。华文文学在具体的创作形态上有瞩目海外的倾诉型、注目本土的回望型和兼顾两地的往返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为促进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香港纪实文学的发展风貌和特色与其地域的文化生态关系密切,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使台港两地与大陆存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因此台港文学经验必然形成对大陆文学的某种参照或互补.通过台港纪实文学发展概貌与特色的观照和比较,辨析纪实文学的现代审美品格、审美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流变,由此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理论研究的推进拓展,确立了新的空间向度.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高凖以蔑视"政治挂帅"的人士自居,强烈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中加入反独促统内容.把政治妖魔化,把文学史的自主性等同于非政治性,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受过余光中伤害的高凖,对余光中有很深的成见和偏见,这影响了他对余光中文学成就的客观评价.关于"余光中热"在大陆的形成,决不是如高凖所言自上而下出自于统战部门的指示,而是出于广大读者对余光中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同,是自下而上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余光中本人的艺术成就所使然.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丰富了中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为中国当代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经验.他们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的,没有受到正规的文学训练,但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文学,网络激发了他们的文学潜能,他们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的出现冲击了当今的文学体制.对于他们来说,超越商业化,不断地更新自我,让创作有所创新和突破,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融合中西的理论和实践显示了它的独创性意义。在余光中现代诗中 ,中西融合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它显示了中西文学融合的现代性目标和价值预期的实现的可能性。具体来说 ,这种融合 ,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余光中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功能观的认同。一是以外来文化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将以往的传统投射到现在的层面和对传统文学的追问和批评上  相似文献   

8.
香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近代香港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现代香港新文学和中国内地的文学连成一片,并不具有鲜明的本上特色;1949年以后的当代香港文学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纷繁驳杂的发展中形成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它既有别于大陆的文学,又有别于台湾的文学,也有别于海外华文文学。它所起到的汇集、融合、沟通、桥梁的作用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大河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本土性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9.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擅长以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创作的施叔青,其写实的艺术功力也同样让人感佩:一组《香港人的故事》以成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意蕴。然而,这一组小说深厚的理性蕴涵似尚未被评家道尽。笔者拟从文化意识和人性开掘两个方面来观照、阐释《香港人的故事》所体现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意识:冲撞、失落与回归综观施叔青《香港人的故事》系列小说,我们毫不怀疑作家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的圆熟——精巧的结构、富于意味的氛围营造以及摄魂夺魄的人性勾画——这一切足以将小说置于艺术的高品位。也许是由于小说颇为成功地刻划了一批既蕴含着丰富社会内容,又映透出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