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孔子思想理念中所要构建的君子人格体系,分析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及内在联系,提出培育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形式、以“忠孝”为基本要求、以“信义智勇”为补充的君子人格,并阐明培养君子人格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对君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文中从君子的严以律己、君子与仁、君子与德、君子与居敬、君子与道、君子与理、君子与义利之辨、君子言行与对人等方面对张栻的君子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略论先秦玉器文化何平立如果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那么中国亦可称是玉的国度。古往今来,中国人无不以玉为贵,以玉为美,爱之、赞之、佩之、戴之,并认为玉能祛病避邪、延年益寿。《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下去身,君子...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论语》一书,探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从中归纳出君子“仁义为本、以善为怀”等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人们思想言行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三思而后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畏绝不是畏惧,君子有何惧?坦荡荡者方能称之为君子,这绝对是一种彻底的敬畏。敬畏表现了君子之胆,他们并不会以君子自称,或是以君子自骄。他们看到了大人的坦诚、品行与胸怀,三思之后,便不禁要肃然  相似文献   

6.
《论语·学而》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学而》中有很多思想议题,各思想议题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君子”之“学”把各章的思想串联起来。“君子”是在人伦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学”成长的,通过“学”成就的“君子”不仅具有人格的独立性,还保持了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超越性。“君子”是人伦的典范,促进了人伦关系的优化。人伦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场域。“学”丰富了这一场域的意义内涵,从而以君子的人格撑开人伦而成圆道。“君子”在自我成道成德中促进他人成道成德,个体通过“崇德”深化人伦关系的伦理意义,并以个体成道成德为价值归宿。圆满的人伦场域与圆满的个体人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达成一致,则可以说此为最高境界的圆满的善。  相似文献   

7.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8.
君子的说法,我们久违了。这绝不是说,这些年中国没有君子了,而是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时代不同了,说法也不同了。说法尽管不同,人心总有一杆秤,谁是君子,谁离君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心里总有个谱。  相似文献   

9.
“君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在儒家道德系统中是理想道德的一种等级规范。本文探讨了君子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它从一个一般词语发展成一个道德规范的过程,以及孔子对君子内涵所作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1906~2006年,整整100年。100年来,常州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多少风雨,经历了多少磨难,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同样,百年师范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优秀儿女,也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并激励后昆。1.史良———巾帼英雄女中君子史良,女,1900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所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体现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这种君子人格以内心自觉自发的“仁”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的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君子文化源于先秦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君子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集聚的精神力量,受到了历代思想家的广泛推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语义分析君子文化的语义生成,探求君子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遵循、人格力量等时代内涵,以进一步明确君子文化价值定位,实现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嵇康是名教的叛逆者也是坚守者,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君子"的解构与建设上.从内涵看,嵇康君子人格型态既有儒家君子人格的品质,同时又"援道入儒",赋予"君子"新的内涵.这种儒道结合的特点虽然不是首例,但却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格局,其以君子之"真"驳"伪",以"自然"解构"克己",以"志"抗命.嵇康视野中的君子具有"行不违其道"的修养工夫,这种道德行为的发出,不是在心中思考、计量"何为贤明"后去践行,而是顺着内心去行动,其行为刚好与外在的道德规范相符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姚鼐文集中,"君子"是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研究和思考姚鼐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君子,姚鼐笔下所描写的君子形象,姚鼐以君子的人格标准对那个社会所作的揭露和批判,从姚鼐对君子人格的描写和阐述来看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姚鼐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和追求所给我们的现实启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益于促进对姚鼐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又有助于强烈呼唤君子人格的复苏,充分重视利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这一资源优势,强化君子人格的教育和重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类型,其人格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肯定型的人格类型,即君子一类;一类是否定型的有待教化的人格类型,即小人一类。“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小人”则是君子所要教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塑造理想人格。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定义可概括为:一、仁者不忧,认为君子应心存仁爱,胸怀宽广;二、知者不惑,认为君子应“文质彬彬”,谦虚逊让;三、勇者不惧,认为君子应坚毅勇敢,勇于进取。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也应该以此为基准。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名思想家对这种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往关于孟子所谓“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之类言论的训诂,望文生义,尝试尽可能以孟子相关言论解孟子之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后人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基于“专”与“通”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局限于一才一艺,而要博学多能;另一种观点基于“道”与“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要不拘泥于“器”,而要以“道”统摄“器”。前一种观点用“器”去解释“不器”,使得“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丧失;后一种观点突显了君子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合乎孔子对君子志于大道的界说。“君子不器”蕴含着“学者”追求成为君子的次序。这一次序展现着“道”与“器”的辩证法: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行道在先,学艺在后;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艺在先,行道在后。现代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对“大道”的把握上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种种问题。“君子不器”中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要从“道”出发,以“道”为目标,培养“向道”的君子。  相似文献   

20.
林回曰:“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