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拉祜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阳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有关拉祜族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本文拟就其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下,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一、社会形态研究关于拉祜族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拉祜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学者们对拉祜族原始社会及其残余形式的研... 相似文献
2.
严碧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5):62-65
对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教材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综述,研究者主要从民国时期儿童教材编撰特点、民国时期教材编审制度、民国时期教材编写人员、民国时期幼稚教育课程等内容展开研究;对当前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教材研究成果的总体印象是:民国时期小学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认为民国时期幼稚园教师教育教材研究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康巴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康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本文旨在回顾民国时期对康巴人物的研究,探讨以往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梳理民国时期康巴人物研究的脉络与主体趋向,以资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扎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山区。“拉祜”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民族。清朝时期始有汉文记载,写作“倮黑”。 目前拉祜族共有二十七万多人。其中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十四万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两万人;双江县有二万三干余人;西双版纳山区有二万八千余 相似文献
5.
罗红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96-100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关税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中国货币金融政策问题、统制对外贸易与国营问题等视角研究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然而,已有研究零散且不系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王正华拉枯族是亚洲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中国拉祜族总人口为41,1476人①,全部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五个地州的20多个县(市)②。拉枯族自称拉枯或拉枯纳、拉枯西、拉枯普... 相似文献
7.
李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拉枯族审美意识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点出发,认为拉枯族的审美意识与宗教观念相揉合,进而分析了拉祜族审美意识中的民俗烙印,以期实现拉祜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增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泰国的拉祜族李增贵(编译)泰国拉祜族和我国的拉祜族关系密切,本是同源。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泰国人称他们是来自缅甸的维亚掸人,意思是“猎人”。泰国拉祜族的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泰国拉祜语原有五种方言,现已分为两支:拉祜纳语和拉祜西语。拉祜纳语被... 相似文献
9.
10.
11.
晓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拉祜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思茅、临沧和西双版纳等地区,分为“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等几个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系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已初步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有的则处在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时期;还有一部分,如属于拉祜族一支的苦聪人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祜族通过生产劳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女性崇拜观念尤具民族特色。这一特点不仅在拉祜族以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现今社会中影响也颇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这一现象,对拉祜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对拉祜族妇女的解放和进一步发挥其社会参与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晓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拉祜族频繁、长久地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引起拉祜族迁徙游动不止的原因。但是,造成拉祜族大规模、大范围、远距离的民族迁徙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是剥削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战乱的影响,以及拉祜旋转有的“重自由,轻迁徙”的民族性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才真正结束了迁徒流动生活,实现了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鉴塘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在中国 ,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思想并非肇始于民国 ( 1912— 194 9) ;确切说来 ,民国期间已初步形成了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的现代中国人口学研究的若干基础。换言之 ,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研究手段的进步和涉猎问题的广泛而对现代中国人口学的研究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专业门类提出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主张 ,以及他们所采用的人口研究和调查方法 ,丰富了中国人口研究的理论库藏 ,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黄正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48-5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甘肃农田水利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根据甘肃水资源环境和地理条件,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兰州黄河谷地,因地制宜,兴建不同的水利工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适合甘肃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也对后来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拉祜族传统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次,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其三,拉祜族传统道德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与改造,使拉祜族传统道德升华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李根宗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与拉袖族历史同起并存的。宗教文化不仅是拉枯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涉足于其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拉枯族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屈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44-47
拉祜族习惯法具有悠久历史并不断承传与发展的规律.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有关民间传说及史料文献,拉祜族习惯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产生、发展、延伸与扬长避短阶段.与此同时,通过拉祜族习惯法在各个阶段对拉祜居民群体在生产、生活及交往环节所居地位、所起作用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拉祜族习惯法数千年传承发展的生命力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9.
李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86-9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拉祜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产生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反过来,这种生态伦理思想又指导着游猎游耕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0.
陈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
安东尼.沃克(Anthony R.Walker)的<积德与太平盛世:拉祜人礼仪生活中常规和危机活动>是他从事拉枯族研究长达40余年的总结.他所采用的跨时间和地域的比较法、长期细致的田野调查与广泛的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小社区与大环境相联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题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密切联系的方法,都值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