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在词汇化研究中我们一般关注组合个体的语义特异性和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另辟视角,考察组合的义类共性和现时结果。我们对收录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名物+方位”组合进行了考察,发现这种组合的词汇化结果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目标词义类范畴与词汇化程度分类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义类的方位维度特征、方位不规则个体的特性、名物词的义类特征、义类的词汇化程度差异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发现自然度规则和需求量规则对“名物+方位”组合实现词汇化产生影响,并且两种规则的形成受到认知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好巧不巧”字面上“好巧”与“不巧”存在语义矛盾,实际上表达了“巧合”的意义,属于契合义结构。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讨论了该结构的性质,并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从语义看,“好巧不巧”包含[+巧合][+反预期]义,少部分用例反预期义消失,只表达巧合义,有词汇化倾向但不彻底。从句法功能看,“好巧不巧”向话语标记过渡,但语法化程度不高,还有大量在句中做状语的用例。类似结构“好死不死”也通过矛盾的语义,表达了[+巧合]和[+反预期]义,不过语义透明度低,负面色彩明显,语法化更彻底,是“好巧不巧”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朱子语类》中的“把来”结构经历了一个词汇化以及构词要素语法化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把”和“来”分别有“把1、把2、把3”和“来1、来2、来3”等等多个语义,而词汇化的“把来”结构却只有“把1来3”一种结构语义关系.“把来”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NP话题化以及“把1”与“来3”词汇化的结果.“把来”的动词性体现了“把”的动作义和“来”的趋向义的回归,体现了语言在句法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把来”的形成表明,“把来”各要素的语法化与结构的词汇化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不同进程  相似文献   

4.
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志延片方言“噻”类语气词可用于单、复句的诸多句类句法环境,其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联系邻近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其来源应该是近代汉语假设语气词“时”、“价”连用后合音并语法化所形成的形式,而且是语法化程度很高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限制和相关词语的影响,其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彻底、充分的,它只在某些有限的句法语义格式中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口语句式“W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谓词)死了”是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它与“W坏了”“W傻了”“W呆了”……同属一类,但在搭配能力、词语选择、口语使用等方面以“W死了”最为典型。由于W的不同,其补语“死”就显示了或行为义或形容义的两类义项。剖析W,可以得到两种W即表示行为动作的W1和表形容义的W2,前者形成了结果句,后者造成了程度句。W1由于补语意义的变化又可分为两类,两类W1对宾语分别有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种要求;W2依其词类选择不同亦可分为两种。剖析此类句式可以揭示三个意义:一是在句子中,谓词连带成分如果是多义词,那么其义项的选择要取决于谓词次范畴的不同;二是揭示了此类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三是探讨了动词双音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香港与澳门两地的华语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它们的共同的词语被称之为“港澳词语”,其构成主要包括:港澳共同区域词语、港澳共同外语借词和港澳共同粤语词语。但是香港与澳门之间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源流,这就使得港澳之间存在着词语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香港分区特有词语”与“澳门分区特有词语”,其类别包括:两区不同的外语借词、两区不同的粤语词语。“港澳词语”是全球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普通话曾经吸取了不少“港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词语”。  相似文献   

10.
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存在着与普通话形容词“象话”截然对立的句法、语义特点。它经历了如下语法化历程:补状句法移位、从突显摹状到突显锚程的认知侧重转向、“话”的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象”与“话”的边界消失、短语词化。在这个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大陆与台湾长期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但由于两岸在历史上的分隔,使得两地汉语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文章以大陆和台湾的两本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新编国语日报辞典》所收录的词汇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从外来词分类、两地外来词收录情况、异同情况、异同产生原因等方面对两岸外来词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海峡两岸外来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记录上古汉语的许多单个汉字可以离析出"词根 词缀"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他们有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上古汉语内部的同根词,一个是汉藏诸语言的比较.我们分别从词缀的确定、汉藏诸语言比较研究方面证明:在上古汉语出觋的单字里,目前还找不出词缀来.目前的汉藏比较还证明不了原始汉语有某种词缀.  相似文献   

13.
“武夷”、“若菌”古越语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武夷山”的“武夷”二字跟《淮南子》中“若菌”的“菌”字是来自古越语的音译词,前者的意思是“水中之山”,后者指“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从现代日、汉语言的异同点出发,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纲要。这种比较不是两种语言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部,只是简要地就两种语言(侧重语法)的主要特点的比较。本文分Ⅰ、Ⅱ两部分,第1部分从18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共同点,第Ⅱ部分从15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礼、孝、忠三个基本的中国传统伦理范畴 ,考察禅宗伦理中对于儒家伦理的吸收、比较和再诠释 ,比较儒、禅之间的异同 ,突显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具体细节 ,展现禅宗伦理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6.
太子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福建省太子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太子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思路,为加强我省太子参生产管理、建立中药生产规范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WORD和字分别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单位。汉语中的字等于或小于词,是汉语的构词单位,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素。在形态结构上,汉语中的字和英语中的词大都可以分析成更小的音义单位。而分出的这些单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Morpheme。Morpheme可译成词素或字素,相当于汉语的偏旁部首。英语中的构词和汉语中的构字部件都不变,但洐生能力极强,掌握这些基本的构件,对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中国成功加入WTO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是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中国服装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着重介绍了牵引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模型,分析了中国服装企业实施牵引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实施中需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时性汉语字典需要解决书证用例的“始见书”问题。这是反映字义源头.保证字典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文章指出《汉语大字典》四、五、六、七卷中个别条目的书证迟后现象,并为其补充一些较早用例,供读者和编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法制的完善,BJR在我国有引进的需要和适用的前景,论题构建了中国式BJR的定义、与勤勉义务的关系、构成要件、适用程序,并分析了BJR在派生诉讼、敌意收购以及雇用行为领域的运用,最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对BJR的内容和适用程序做出规定,并拟定了详尽可行的参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