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的本文虽“藏” 《说文解字·去部》:“去,人相违也。从大,△声。”段玉裁注:“违,离也。人离,故从大。大者,人也。” 由于许慎把“去”的字形结构分析错了,而段玉裁又从许说,故“去”的本义隐没,一般的字典、辞书都说“去”的常用义(或本义)是离开,引申为距离。这很不妥当。“去”除了有一般的常见义——离开、距离而外,在古书中还有“藏”的意思。如: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详’。”裴松之案:“古语以藏为去。”  相似文献   

2.
近年猎阅一些古汉语训诂专著和文章,觉得有的从方法到结论都很成问题。兹选两条词语,予以辨正,并借此提出目前古汉语词义诂释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通病。是否得当,祈请行家和读者们审鉴。辨“所”有“时”义徐仁甫《广释词》卷九列“所——时”一条,曰“所犹‘时’,时间代词。”(按:当称“名词”)黄灵庚《古汉语词义琐记》曰:“所字古训有时义”。陆宗达等《古汉语词义研究》更说明“所”有“时”义是“从时间到空间的引申”。诸家都  相似文献   

3.
<正> 词义的演变,传统上有所谓引申的说法,现代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说法。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谈问题的——引申是就词义演变的途径而言的,而扩大、缩小和转移又是就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言的。所谓词义的扩大,是指变化后的词义比原来的词义所反映的事物范围扩大了。“皮”,本义指兽皮(人皮用“肤”),《尚书·禹贡》:“岛夷皮服”。《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后引申为既指动物的皮,又指人皮。“肉”原指兽  相似文献   

4.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武惠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在古代书面汉语里存在着一种能量极大的引申现象──动静引申。许多原本处于静态的名词、形容词或原本处于动态的动词,当它们的词汇意义发展变化以后,相应地,在语法上引起了动静词互用的现象。由于形容词与...  相似文献   

6.
7.
劝 目前一般的古书注本都把《荀子·劝学》篇的“劝”字注为“鼓励”,“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我以为不妥。 查《说文》卷十三下·力部:“劝,勉也。”段玉裁在“勉”字下下注说:“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根据段注,“勉”是互相的,一是“自迫”,二是“迫人”“自迫”就是自己逼迫自己,即勤奋努力的意思;“迫人”就是使人勤奋努力。 “劝”、“勉”都是从“力”的形声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前修时贤已多有论及;但由于视角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从发生学角度说,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一、内因生义:1.时空关系;2.因果关系;3.反正关系;4.动静关系;5.实虚关系;6.同所衍生关系。二、外因生义:1.借助自然条件;2.借助社会条件。三、修辞生义:1.借助比喻;2.借助借代;3.借助通感。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词义变化的原因只能从语言内部去探寻。目前关于词义变化的一些说法,是以逻辑学或心理学为根据进行阐释的,它只能说明词义变化后的结果,或者在某些方面带来解说上的任意性。词义变化是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范围、内在系统发生变异的结果。词义的变化是在交际中、在表达中出现的,这是词义变化的条件。词义在变化中突破原有的结合范围从而取得了新义,有些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而固定下来,取得新义,从而成为该词的新的派生义,有些只是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它就成为该词的临时应用义、修辞义。词义的结合范围经常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求同思维构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思维定式 ,但有时也用到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一个词表示两个相反的意义 ,形成美恶同辞、正反同辞、取舍同辞、出入同辞、废置同辞等 ,通常叫做“反训” ,被看作解释词义的训诂现象 ,我们则认为是词义逆向引申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比较,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说明语言有继承性,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数千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词义的外部求证?我认为,联系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来考察词义,就叫词义的外部求证。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又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一个民族,总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也就是这个民族形成及发展过程的伴生物。在民族这个共同体中,语言成为不可缺少的成分。由于语言  相似文献   

13.
从义素运动变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古汉语动词词义引中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动词词义引申过程中本义所含的义素或与本义密切关联的义素运动变化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4.
义素分析是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发现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词的区别性特征 ,义素分析有利于更深一步地认识古汉语词的词义特点 :古汉语词义个性突出 ,因而区别性特征明显 ;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去认识词的区别性特征 ;词的区别性特征表现在对中心义类的限制中。  相似文献   

15.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词义引中过程中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在心理文化方面,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伦理道理、思维方式;婚姻文化方面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婚姻形式;农业文化方面则反映了农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汉语词义引申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谈古汉语词义引申的问题,多论及其途径、方式、规律。讨论的着眼点,只是面对既成引申事实的繁多语言材料,采用归纳抽象的方法,从而得出静态的一般性结论。而对既成引申事实之前的又与引申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如词义为什么需要引申,词义引申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种怎样的历史责任,词义为什么能实现引申,词义引申作为语义运动的过程其动源动因是什么,一句话,古汉语词义引申运动的机制涉及哪些方面,人们较少谈到。本文试图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必需──动机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是…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特殊词义的分析和理解罗琴在古籍的阅读和整理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易训释的词,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不是常见义,翻检字典词书,很可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往往无法确估。例如:1、仆虽怯懦,欲苟话,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词义最直接地体现着丰富而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词义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性信息。我们可以将中国训诂学处理词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语义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从古代汉语的词义入手,探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词义是概念的综合反映由于语言和思维的不可分割性,反映到词义上来,就使得词义和概念具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词义和概念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概念是词义形成的基础;二、词义反映概念,概念凭借词义而成为直接现实。对于这一问题,大家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理解和阐明词义和概念的关系时,大家的意见却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只把词义中的词汇意义拿出来和概念一起分析比较,对词义的其他方面则不涉及。我认为如果仅限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词义和概念的复杂联系与关系是无法揭示清楚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