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周海春近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概念不统一和思维方式陈旧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现今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还没有改变近代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从近代这个时代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化称为传统文... 相似文献
2.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17-1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杨启亮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它与中国的传统德育文化有哪些相关机制?说中国文化有"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①,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当人们认识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是人类共处的重要前提的时候,就认为考...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现代化》2018,(1)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三流合一"式的传统文化创新,在中国社会均不能获得成功。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路途,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实现"真、善、美"的共同缔造。不过,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影响的存在,国人传统日常生活的本质性特征,文化建设主体自身未能"现代化",文化构成因子被社会中"庸俗化"的演绎,使得"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遭遇诸多"阻滞力"。在我们着力化解文化创新阻滞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文化在共融过程中的比重、冲突、矛盾的调适以及如何科学地处理"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与文化创新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编者按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可谓久远,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西文化的交流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实现的。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之威向中国长驱直入,从而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融。在以强大的器物为载体的西方文化面前...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薛勇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3):14-15
面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应联系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实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 ,简要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应有的时代创新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是五四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易于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传统派和现代派,或谓国粹派和西方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争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内容与实质包涵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同评价和对中国前途的不同估测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两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本质。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联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论社会文化转型的“虚无”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的转型首先表现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虚无主义",但它的内涵需要特别梳理,"虚无主义"之说原本就是"转型"的别样表达,并非某种"末世论"式的庸人自扰或作茧自缚的危机.虚无主义表示某种超越性的确定性的不在场,又喻示着对它的卓越追求.因而转型既是有所易,又是有所不易.在逐渐地对乌托邦和启蒙价值的认同之中,呈现出转型的终极意义和渐趋进退平稳与堂庑宽阔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传统与世界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研究世界历史的两条线索 :一、了解欧洲应了解欧洲的“三史”———通史、思想史、艺文史 ;二、了解与欧洲互为参照的中国。从而对于近世欧洲所形成的西方文化传统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展开思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2):53-55
发展先进文化 ,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提高文化自觉 ,应当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创新 ,要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是一个有着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结构-功能体系.在文化及其传统形成过程中,社会和个人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个人思考追求整体进步的理性理想.并把它付诸现实.文化传统的传承是社会历史中的一个自然演进过程.不能因为过分看重、依赖传统而忽略了现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学传统,其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然而,在当下"国学热"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忧思的症候:读经复古,诋毁或否定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便是其中显著的两种。应该以科学态度对这两种症候进行深度剖析,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反传统"给出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7.
18.
在唐诗发展的进程中,杜甫是极具创造力的,杜甫绝句也是如此.但杜甫绝句一直遭遇冷落,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模式,构成了特殊的受众期待和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变革 ,士人阶层形成 ,以游士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历秦至西汉前期 (武帝 )以前 ,士人的游士身份一直未变 ,为新的政治模式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设计 ,保持了游士的文化传统。秦王朝的统一标志着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 ,但专制统治理论上的建构远未完成。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学说 ,喻示着专制理论的建立 ,标志着士人阶层由游士向儒士的转变。士人由游士转变为儒士 ,思想上从宗奉百家到独尊儒术 ,表明了古代士人主体性的萎缩与工具性的加强 相似文献
20.
赵吉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2):3-8
毛泽东自幼酷读中国文史典籍 ,热爱中国文化 ,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他又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民族化。毛泽东不仅关心中国文化问题 ,而且把文化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性质 ,建立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纲领、对待中西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方针等问题都进行了经典性的论述。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也产生过一些错误 ,我们应采取历史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态度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