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峰 《当代老年》2014,(10):50-51
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枯藤,老树,乌鸦”,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悲秋”情绪。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作家蒙田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对我来说,所谓好日子坏日子,全在于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命运多舛的日子照样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饶有情趣。初夏早晨,我推着坐轮椅的老伴漫步在小区花园里。两只喜鹊落在我们前方的草坪上,老伴欢喜地说:"美丽的喜鹊,早晨好!"喜鹊喳喳叫着,披着金色的阳光飞远了。我猛然意识到,我和老伴这样的退休生活已过20年。退休前,我们曾憧  相似文献   

3.
梅树 《老人天地》2008,(7):28-28
那是1972年的事。知青食堂最热闹的时候是吃晚饭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知青,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交流着一天劳动中的各种趣事。"哎,你们觉得吗?今天的萝卜味道好像比平常好一些。"外号喜鹊的女知青小杨对大家说。她一说,大家都感觉到了,今天的  相似文献   

4.
<正>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在"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通常将"晚年"等同于"老年",但对一个活得好好的人(哪怕上了一定年纪),说他晚年怎样,是显得不当的。说他人"晚年"时,用以指某位已逝者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才显贴切或妥当。多少岁开始算晚年?有人回答是60岁以后。且不论如今国际上对老年岁数的不同界定,假设某人活到90岁左右,说他在60岁时就已进入"晚年",情理上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倘若一个人只活  相似文献   

6.
李孟雄 《老年人》2013,(10):23-24
今天我写的这个老爹爹,普通却非常人。在湘潭在湖南乃至在全国,提起他,人们都耳熟能详,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湘潭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今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赵在和。赵老1994年退休。十九年来,他耗时4161天,为近140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募得善款400余万元,一分一厘都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圆了他们的读书梦大学梦。这些孩子中,有15人考入北大清华,有113人考入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因为无私救助,他被人们称作"爱心爷爷"。"爱心爷爷"用爱心和汗水浇灌出孩子们幸福花儿开,自然他也受到了社会和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尊重。他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湖南省首届道德  相似文献   

7.
彭晃 《现代妇女》2010,(6):38-39
每一个“职场乌鸦”之所以让人讨厌,原因各有不同。要想摆脱“乌鸦”形象,首先必须理性分析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职场乌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想要从“职场乌鸦”到“职场万人迷”,现在就采取行动吧!  相似文献   

8.
正生活中当你和别人在议论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突然出现了,这时人们会说"说曹操,曹操就到"。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说"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个典故究竟有什么来历呢?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作《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答:"曹操,说曹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罗宾森教授说过一段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从而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因为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罗宾森教授的论述告诉我们,“顺”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重要的。与对方交往,若能顺着他的意见说,会让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反之,如果逆着对方说,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双方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0.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常常会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来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成熟的柿子先被摘下,未熟透的柿子依然留在树上,直到成熟之后再采摘。但是,在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会被摘下来,这些留在树上的柿子,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线。一些游人经过这里时,都会说,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岂不可惜。但是当地的果农说,不管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不了解情况的人说,果农用柿子喂喜鹊,真是太傻了!这时,车上的导游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  相似文献   

11.
3月22日晚上9点多,长沙女孩杨丽君在路上不慎落入无盖的下水道失踪。城市管网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下水道窨井口吞人事件时有发生,令人心痛,更令人心惊,因为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管网建设的拷问与追寻。可以说,长沙"夺命井盖"事件拷问着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利用网络聊天软件与别人聊天的时候,说的一句"在吗",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其目的何在?对于所问的"在吗"有什么作用?而"在吗"?这句话本身有什么特点?对于听话人来说,他们在收到"在吗"这一信息时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对这些问题,本文欲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这些语言的要素阐释。  相似文献   

13.
蒲昭和 《老年人》2014,(9):53-53
正有的人清晨醒来,不一会儿又感到睡意袭来,多数人靠硬挺过去的办法不睡"回笼觉"。其实,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人们不妨再睡一会"回笼觉"。特别是中老年人,短时间的"回笼觉"能满足生理需要,对健康是有益处的。事实表明,有的人睡一会"回笼觉",白天的精神和情绪常能保持良好,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困倦。有位老医生写的一篇文章——《"回笼觉"助我战胜失眠》,就很说明问题。他在文章中说:10多年前,我无意中发现一个  相似文献   

14.
马志国 《老年人》2014,(10):52-53
正有句俗话说:"人到老年心犹孩"。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年岁大了,却老有童心,经常做出像天真的儿童所做的一些事。这样的人常被人称为"老小孩"、"老顽童"。"老小孩"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返童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第二次儿童期"。从积极方面看,这是一种符合正常人的自然心理规律的现象。人到老年,能够主动寻找童趣,当当"老小孩",是一种心态年轻的表现。诚然,"老小孩"还有另一  相似文献   

15.
德谚说,"城市之风,使人自由。"从前所有人都守在农村的一方水土,靠山吃山、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局限了人的眼界,而从市集开始的商品与文化的交流无疑是革命性的,城市被认为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公共空间。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城市虽然建立起一套越发明亮光华的外部实体,也成为一只急剧膨胀的容器,沉默无言地吞纳着更多的人口。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一个国家与地区来说,城市化是好的,它代表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与信患产业水平已经足够高。是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事,譬如承诺向灾区捐款或答应别人一起健身等,你不管何时何地说"是"都没问题,因为这是善事好事。但另一些事,你就不要轻易说"是"了。譬如找工作,当人问你是否干传销,去赚一般工作无法赚到的大钱时,不要轻易说"是",否则钱没赚到人却被公安拘走,就算一头撞死也难消悔恨。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事,譬如承诺向灾区捐款或答应别人一起健身等,你不管何时何地说"是"都没问题,因为这是善事好事。但另一些事,你就不要轻易说"是"了。譬如找工作,当人问你是否干传销,去赚一般工作无法赚到的大钱时,不要轻易说"是",否则钱没赚到人却被公安拘走,就算一头撞死也难消悔恨。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说真话容易,讲对话难;而只讲真话不讲对话的人,要想在社交中取得成功则是难上加难。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的确,就一般意义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欣赏说对话的人。 有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实话实说是真诚所在,更何况在某种情况下,说实话是需要勇气的;那种说对话的人,肯定是巧舌之辈。正是由于人们不了解“真话”和“对话”的分野所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要遇到因说“实话实说”所带来的尴尬:说真话原本是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家说:"网络一夜性"能够释放心理压力,可以理解。伦理学家则反驳:理解不等于认同。婚姻中人的"一夜性"行为是不道德,婚姻外人的"一夜情"是对未来配偶的不平等。心理学家说:"一夜性"还会发展,但不会由隐蔽过渡到非隐蔽,逐渐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刑法学家则认为:"一夜性"叫"乱性"更合适,"乱性"已经有上千年历史,谈不上新生话方式。"一夜性"虽然真正能和犯罪挂上钩的很少,但应受到行政处罚。……网络时代的多元生活除了使人感到自由,也使人感到迷茫和焦虑。现代化还远未实现,而后现代问题已层出不穷,"一夜性"的短暂和不确定性正是生活快餐化的反应。对于这种由网络引发的男女关系快餐,即使是专家也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第七章开篇就说"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绝对统治,这种统治之所以是绝对的,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反抗不了多数。"此即为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是指片面地强调民主,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的为幌子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民主"不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不是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这只是片面的"民主","民主"应该是提倡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保障少数人的权益,否则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就是"以多数人的名义镇压"。允许少数人不同的意见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