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尼克松政府在"上海公报"中对"一个中国"作出了简略而模糊的表态。但此前基辛格与尼克松在访华之行中,其"一个中国"表述却包含了内容广泛的表态与承诺。它包括两层意涵:其一,美方承诺不再提"台湾地位未定",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承认"一个中国"。其二,美方承诺不倡导"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不鼓励、不支持"台独"。这是从中国内政的角度承认"一个中国"。可以说,美方的有关表述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但在政策层面却呈现出模糊性的特点,说明美方对"一个中国"有相当保留。  相似文献   

2.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199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1997年7年1日,将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时刻。在这一天,“东方明珠”——香港在历经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将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重新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标志着中国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的强大和国运昌盛,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香港回归祖国,不仅大大激发  相似文献   

4.
英籍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全面描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极为详尽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各个学科的发展。在他尚未完成的最后一卷中,他曾提出并试图集中讨论中国政治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卷仍未如期问世。看来,要较好地解答中国政治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关系这一重大课题,并非易事,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尤其需要熟悉自身文化的中国学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与否一直争议不断。从"他者"镜像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看到,雷默的中国模式只是历史上两极化的中国形象在西方视角中的又一次变更而已,是西方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确证自己身份和状态的一种需要,与中国本身的现实关系并不大。事实上,中国又一次充当了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科文汇》2001,(11):32-32
目前仍有许多人为之担忧:加入WTO中国到底玩不玩得转?日前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战略‘点’在哪里》一书认为: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实际上也是一匹狼。而且书中谈到人关后,在外国冲击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实际上也在冲击着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7.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社会变革所具有的文化先导性特征,使得每一次的革新都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与现代“断裂”的背景下发生的。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断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拓了理论空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方案也好,一种参与论争的社会思潮也好,它本身没有“断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新文化的意图,更没有“断裂”中国现代化启蒙的功能与企图。相反,倒是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给“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创造了一个新思想入场的理论空间。无论理论的魅力还是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都绽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这一理论的竞争力延续至当代,就表现为苏联解体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球两制”的竞争态势下,仍然保持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出了一套和西方迥异的国家观念,这套国家观念是建立在一种身体思维基础之上。古代中国思想家在思考政治问题时常常采用一种身体隐喻方式,即将政治组织的构成或政治现象从身体的角度予以阐释。在此脉络下,早期中国形成了一种身体思维视野下的国家观。这种国家观形塑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价值、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诸层面。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军 《社会科学》2001,(12):48-52
在当前的农村问题研究中 ,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频繁引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概念。这体现出当前这些研究的基础仍停留在费先生所言的转型前的传统社会上 ,而自 1 978年以来 ,中国社会转型① 的快速推进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作足够的研究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试图在对中国乡村社区记忆作一纵贯考察的基础上 ,来把握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变迁的特点。一、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研究的两条路径  社区记忆这一名词是学者在考察 80年代初以来的某些村庄时 ,发现有些村庄一反宗族复兴的盛况 ,既…  相似文献   

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疆的传播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绕过重重暗礁,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就强调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英雄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中介性存在,“中国文化英雄”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形成和社会政治运作方面,始终起着导向性、支配性作用。但由于它缺乏一种明确的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所以,不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重要性都长期被人忽略。本文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把中国文化英雄作为核心概念,指出文化英雄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承载者;论述了作为文化概念的英雄形象与文化价值、文化结构的关系问题,为学术界、思想界提供一种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新思路和新角度。  相似文献   

14.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广志教授新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史学“五朵金花”的首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回顾、剖析和反思的成功力作。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解放以来,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时间断限的问题。1 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此书一出版,即获许多人的赞同,也遭到一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话语中界域不清,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来探究和厘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概括。这一过程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既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又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性和当代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半个多世纪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原则,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就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历史的考察。一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实事求是一词,完全是中国语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它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意境.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意境体系.这既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种传承、一种延伸,也影响甚至决定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是一部以"中国哲学问题史"的形式来阐发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的代表作,并鲜明地显现了他的学术性格:立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来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并进而于其中发现在中国思想世界引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生长点。他的这一工作主要围绕四个相关联的问题而展开:(一)中西哲学比较何以可能?(二)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三)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昭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精义?(四)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揭示中国新哲学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重要理论原则之一;这一思想理论原则在近代中国出现,是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对此,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然而,这一思想理论究竟是谁最早在中国明确提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而进行论述的呢?对于这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这块土地之后就与中国文化发生着微妙的关联,顾不上很好地倒时差,就适者生存下来。西方哲学在中国语境下既保持其自身独有的风貌和品格,又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着中国化转变。对这一历程加以梳理和把握,认真离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经"与"历",认真总结中国人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认真规约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未来与愿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