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金融治理的缺陷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扩散的原因之一,虽然在危机之后,全球金融治理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最近全球股市大幅震动,受到关联储加息的影响,大量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流出造成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这说明,全球金融治理仍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之中,一方面经济下滑压力很大,需要稳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而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应统筹发展离岸和在岸业务,助推上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一是在法律环境、税收、软环境等方面,尽量向世界一流离岸中心看齐.二是增加离岸与在岸的连接通道,利用目前海外资本流入趋势下在岸市场的吸引力,吸引海外机构入驻新片区,进而吸引海外资本,发展离岸市场.三是针对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其发展对跨境服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跨境金融便利服务.  相似文献   

3.
廖卓娴 《老年人》2016,(4):12-13
2月26~27日,中国金融之都上海迎来了全球最大经济体G20成员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各大资本市场的大佬们就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国际金融架构、金融部门改革、国际税收、绿色金融和气候资金以及反恐融资等议题开展讨论沟通,非正式地就各自市场形势发展情况交换信息,通报各自的政策意图,商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李克强总理发表视频  相似文献   

4.
祝佳  唐松 《城市观察》2016,(2):57-67
金融新业态是随着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而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对广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广州市金融新业态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传统金融业务不断创新、跨境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新业态领跑者、各类新型金融模式也日益壮大;但同时也存在金融风险、技术安全问题、有效制度环境缺乏、行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等问题。因此,广州应加大对金融新业态的扶持力度,鼓励新型金融组织开展多层次合作,在实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的同时,将适度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加强信用体系和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促进广州金融新业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志刚 《科学发展》2022,(11):30-38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对金融制度和金融服务的定位,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其本质上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路径是相辅相成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离岸与在岸互联互通、资金流动可控的人民币金融市场;建立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实现资本的全球化配置;建设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大力推动并最终实现金融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亚欧国家企图通过一次仓促的高层论坛就能在治理金融危机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但是,危难时期亚欧领导人能够坐在一起就当前金融风暴的危害以及应对战略和政策交换意见,这本身就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及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投资与结算已全面启动。对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及资金跨境风险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从事跨境业务的机构迅速集聚,跨境业务量迅速发展,但跨境业务提速并未造成资金跨境风险的传递,也未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破坏性冲击。建议抓住机会进一步加速推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并以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为抓手,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但资金跨境流动风险要时常防备。  相似文献   

8.
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及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跨境投资与结算已全面启动。对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及资金跨境风险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从事跨境业务的机构迅速集聚,跨境业务量迅速发展,但跨境业务提速并未造成资金跨境风险的传递,也未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破坏性冲击。建议抓住机会进一步加速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并以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为抓手,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但"管得住"资金跨境流动风险这根弦要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9.
现有国际货币体制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现代版的“特里芬难题”,即经济多极化和美元储备单极化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对储备资产的需求无法单由美国的金融体系来提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表现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共产品缺乏的矛盾.美元周期性的贬值,导致全球资产的波动,资本流动的波动.尤其是目前,发达国家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导致了资产的泡沫.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岌岌可危的欧债危机令全球金融界备受关注,受其影响的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本世纪最大的金融动荡之中,这一现状对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影响与引发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而金融自由化则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开始了以放松金融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其宏观经济改革战略的一部分,它力图通过自由化、现代化、提高透明度以及加强风险监管来提高金融中介效率。中东金融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包括货币政策改革、银行体系自由化和开放资本市场。中东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但在金融效率、深度和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浦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优势,大力破除阻碍创新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要素跨国、跨区域流动的壁垒,促进浦东尽快形成全球创新要素集聚中心.要继续加快全球创业资本集聚的步伐.利用浦东各类资本市场集聚的基础优势,完善多层次、体系化的创新资本市场,创新科技金融的品种,完善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中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为了应对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及随后的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一揽子救市计划,其中包括:减免税收、放松金融信贷、发债救市、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拯救两房、动用巨额资金购买金融机构股权、寻求国际援助、加强监管以及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等等. 客观上讲,这一系列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在全世界率先复苏;但与此同时,也给全球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埋下了危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金融危机使全球的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各国转型发展的压力增大,对市场、资源、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我国逐步进入国际体系的核心部位,机遇增大,但挑战更大。2011年,中国经济可归纳为"五大目标实现"和"三大风险缓解"。2012年,中国宏观金融政策总体上稳中求进。同时,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内外推动因素,对今后10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作出趋势预判。  相似文献   

15.
亚欧国家企图通过一次仓促的高层论坛就能在治理金融危机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但是,危难时期亚欧领导人能够坐在一起就当前金融风暴的危害以及应对战略和政策交换意见,这本身就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扩散及其危害,一直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之一.核不扩散条约(NPT),生物武器公约(BWC),化学武器公约(CWC)和导弹技术控制机制(MTCR)是国际社会对全球扩散危机的应对和治理.敏感的核原料,生物,化学和导弹技术在多重利益驱动下严重扩散,使国际防扩散机制的治理困难重重.中东地区WMD的扩散与阿以冲突,领土争端,宗教冲突,大国因素等纠葛在一起,使全球防扩散机制的治理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7.
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世界金融自化、推动全球资本流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低管制和低成本的特征,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有必要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而法律监管也成为较为稳定和有效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商品需求量扩大,促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其中的跨境物流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没能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跨境物流系统缺乏沟通。国内物流和国外目的地国之间缺少衔接和沟通,同时由于不同语言和习俗等导致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跨境物流主要包括国际快递、国际物流等专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未来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需要重视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的相互沟通。并且应该采用多种跨境物流模式融合的方式,加强与中国物流公司的合作交流和沟通。毕竟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上起步时间短,但是需求的增加也在同时提醒着相关机制进行应有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全球劳动力跨国流动六千万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重新配置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各种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随之而来的金融纠纷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大家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并提出对完善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