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加速化发展 未来2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和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10亿人左右,形成由城市带、城市群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届时,中国将形成9大城市带、33个大城市群、1000个左右城市。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镇)的非农化转移过程。所谓城市化道路,指的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点指向是何种形态的城镇。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有大城市化论、小城镇主体论、中等城市论及城镇体系论等等。  相似文献   

3.
徐浩程 《决策》2011,(2):14-19
“一定要敢于梦想,一定要敢于追梦,敢于寻梦,别人说你吹牛不要紧,要把积极性激发出来,带着军令上战场。”说完这句话后,中部某市市委书记接过秘书递过来的稿子,走出房间。  相似文献   

4.
目前消减城市功能似乎成为了缓解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的一剂良方。文章定量测算城市功能定位的人口规模效应,解析城市功能定位影响人口规模的作用机理,力图寻求破解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汪德满 《决策》2001,(8):42-43
城市是一个人口与产业密集的地域空间,其中人是主体,生态环境是条件,经济是支柱.合肥要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就应该打造城市品牌,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充分挖掘和释放增长潜力,着力培植并壮大自身的优势,整体推进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趋势     
《领导文萃》2006,(8):8-9
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化的加快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最近这些年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进入到一个新的加快期。这主要由于工业特别是现代大工业,主要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市场、资金、技术以及城市提供的劳动力的选择条件等等,也依靠城市所提供的产业聚集形成分工协作的环境。所以,整个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动了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要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场站;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地区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领域,超前建设。(《经…  相似文献   

7.
<正> 用“大城市圈”的思路规划建设“大大连”符合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所谓“大城市圈”,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辐射力和城市功能有效覆盖的地区内建立起一个空间广阔、规模巨大的城市群。规划建设“大城市圈”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表示,户籍制度改革不会一刀切,大中小城市肯定会有区别.春节前的南方雪灾造成数万回家过年的人滞留火车站,使得人们期望户籍制度改革更快出台,减小人口流动性.白景富告诉记者,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白景富说,户籍制度肯定是要改的,但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他进一步解释,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大小城市肯定不同,省会城市又和其他城市不同.  相似文献   

9.
大城时代     
策划人语中国城市正在加速迈进大城时代,不管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后发地区,大多数城市都在规划十二五时期实现大城崛起。不同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城市中国,也不同于传统的乡村中国,这些正在谋划大城建设的城市,被美国盖洛普公司冠以第三中国的称呼。第三中国的崛起,必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变量,它们不仅是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人口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4年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总体部署和具体目标的提出,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践中,户  相似文献   

11.
王弘翔 《经营管理者》2013,(28):184-184
<正>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聚集,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现实来看,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为1.5亿,占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8%,美国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口达1.7亿,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达73%,这说明我国小城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成为我国加快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城市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正规教育再投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以及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本文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技能工资差距和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大城市要消除隐患、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降低城市运行风险,应当重视并解决大城市的基础空间结构问题。为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从宏观上应设置兼备多种功能的大城市隔离带,即在将建成的大城市中,从宏观的角度设置若干兼备多种功能的开阔地带,把大城市有序地单元化。它不同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也不同于绿地和公园,具有把城市有序单元化以及缓冲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群 《决策探索》2010,(23):32-33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汹涌澎湃。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的域市化:目标、路径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为中国城市化大胆预测:有人说到2025年将有2/3的人生活在城市,有人预测203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八成,有人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有望达9亿。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不会是人均有较大空间的城市化,而只能是人口高密度居住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小城镇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徐浩程 《决策》2011,(2):20-23
从逃离“北上广”到“堵城”,每次城市争论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会被舆论架在火上烤一次。并非公众太苛刻,而是城市变得越大越不可爱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  相似文献   

18.
薛涌 《经营管理者》2010,(11):104-105
目前有许多专家呼吁,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要从控制人口的质量入手,把低端制造业向外疏散,重点发展高科技。其实,高科技也是相当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产生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是一种集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着社会、经济的多重效益,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中小城市也相继开始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开发,但由于中小城市在经济、消费水平等各方面上都与大城市有着差别,其发展模式也不能盲目照搬。本文以嘉兴江南摩尔为例,对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最新的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了一半,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与具有3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相当短暂。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