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23日,中国长江中游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江西南昌和湖北武汉4个省会城市的市长,在武汉共同签署《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四个城市的书记市长在会上阐述合作意愿和合作机制,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城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2003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建设以武汉为核心,周边八城市参与的武汉城市圈,不仅要改变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呈“离心”现象和武汉被边缘化的态势,而且要使武汉城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从而实现“中部崛起”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又是研究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衡量目前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水平和现状,确立产业集群以发展方向和途径,无疑又是有效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廖元和 《科学咨询》2010,(16):37-38
川渝黔经济合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由来已久,存在“西南六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等多种合作形式和多个经济合作组织。当前,川渝黔多边合作进入了一个有明确奋斗目标的新时期,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成中国经济第四极是川渝合作与渝黔合作的主要内容。渝黔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渝南黔北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4.
2000年9月23日-26日,首届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在武汉华中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此后,“机博会”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均为每年的9月23日-26日。2004年9月2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在武汉落幕。本届“机博会”是将举办多年的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武汉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汽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三会合一”,同时将跨国采购系列活动作为本届“机博会”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城市里,能够与“大”相连的除了上海就是武汉。著名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蛇,那么,武汉则是蛇之“七寸”;如果把中国比作两把摊开的折扇,那么,武汉则是连接这些扇骨子的轴心。因此,人们将武汉喻为中国经济地理大棋盘上的“天元”。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今天,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们正实践着中山先生的建国构想,找回大武汉,经略大武汉,发展大武汉。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2,(9):18-19
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在武汉召开,在酝酿了近十年之后,湘鄂赣三省构建“中三角”的设想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湖北、江西、湖南三省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提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组合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若干城市,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城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构建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刘树成 《决策探索》2013,(18):56-58
近来,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经济走势如何?国内外各界广为关注。 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大幅下降论”,“7时代论”,“超越新常态论”,“微幅回升论”。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可归纳为以下四类有代表性的看法:“大幅下降论”。有学者提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大底”,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7%,甚至大幅降至5%至6%。国际上也有学者预言,  相似文献   

8.
陈振烨整理 《经理人》2009,(10):138-139
黄色的金融海啸,绿色的环境新政,将成为未来三年内两大主题,未来45万亿的“绿色金砖”冲击世界每个国家,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能源紧张、资源紧张?如何以绿色商机驱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对于振兴湖北,武汉的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武汉发挥优势带动城市圈的8个城市,8个城市又运用武汉的优势发展自己,就有可能使湖北的经济发展更快一些。”罗清泉省长在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力争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陈树 《领导文萃》2008,(6):45-45
“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德国的坦途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达到1660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大国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1.
经济     
《决策与信息》2005,(4):77-79
2010年人均GDP将达1900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急需提高,中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四个挑战,出口贸易安全四大对策,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有望加息,中国开始修建“第四经济通道”,三峡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05亿,应适度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可参与东北振兴,日本应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视野之中,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5%。  相似文献   

12.
《决策》2010,(7):I0012-I0012
“红地毯”请进 “绿地毯”服务 日益崛起的城东经济板块,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土,鸠江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实现“高点起跳”?怎样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  相似文献   

13.
厉以宁 《决策探索》2014,(22):15-16
第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就是“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相似文献   

14.
第一,要着力打好“武汉牌”,抓好龙头建设。武汉是中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起承东启西的关键作用,在全省又起龙头和带动作用。要利用武汉·中国光谷建及科技人才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步伐,突出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四大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轿车制造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钢材制造及深加工工业基地、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即将武汉建成华中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省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09,(10):7-7
中国的“质量”(经济规模)已跃升至世界第三,在国际舞台上分量越来越重。更可怕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变化十分迅速,以至于我们很难追上。从中国经济的基础同样能感受到“质”的变化。中国抓住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会,将此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面对危机,中国特有的“变化的哲学”正散发出光芒。  相似文献   

16.
周光凡 《决策》2010,(1):62-63
为什么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大做文章?奥巴马政府如果推行“碳关税”,中国经济将受到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理人》2011,(6):128-128
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领域正在成为新兴的投资热土。如何解读十二五规划的农业政策?如何借鉴全球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经验?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如何支持“新三农”经济发展?如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金融服务如何护航“农超对接”……三农经济要踏上中国宏观经济成长和经济转型的节拍,还有很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将来更是如此。到2025年,中国、美国和欧盟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他国家都将处于第二集团。大国在竞争中怎样取得成功?在出口方面,中国排名第一,德国第二,美国第三,日本第四。中国和德国是全球化的赢家。世界在未来还会导致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19.
《咨询与决策》2014,(9):78-78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什么是新常态的“先手棋”?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难题?哪些领域的改革将迎来“时间窗口”?学界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把脉中国经济温度,新常态的形象正在不断具化。  相似文献   

20.
雯子 《决策探索》2009,(23):1-1
该怎样形容中国经济刚刚走过的这一年? 外有金融危机冲击,内有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新老矛盾相互叠交,中国经济遭遇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