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作品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作品形式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娱乐消费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关系是否能适用演绎作品的一般规定,《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便产生了实践中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权利纠纷。对于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电影作品作为原作品的演绎作品来看待;二是认为电影作品是特殊的作品,独立于原作品。再对比国外的立法,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实践,独立性解释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电影作品以及原作品的创作,平衡双方著作权人的利益.因而是应当选择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的作业、申请书等一般不是作品,但有例外;高校学生虽然不是高校职员,但其作品可能是职务作品;经教师指导的作品有可能是合作作品,也可能是个人作品,并且可能是兼有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个人作品与合作作品属性的复杂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作品开始,论述声乐作品诠释的两个方面——声乐作品文本的诠释和声乐作品音响的诠释,进而探析声乐作品演唱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4.
在汇编作品、合作作品、演绎作品及电影作品这类复合性作品的创作中,通常会涉及对已有作品的利用,或最终作品本身又可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分作品,从而出现已有作品、分作品的版权与最终作品的多重版权共存的情形。笔者从多重版权的基本形式———双重版权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情形,并从知识产权理性层面及经济学视角考察这一权利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对多重版权的行使规则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5.
同人二次创作作品作为原作品的二次衍生作品,一向处于著作权保护的灰色地带。一方面,二次创作作品被认为是对原作品及作者权利的侵犯;另一方面,由于此种认知,使作品的价值无法得到确认,更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本文对同人二次创作作品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对赋予同人二次创作作品著作权的正当性及其保护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确认其应当受到著作权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上半年《短篇小说》发表作品106篇,其中大多数应归于“故事”的文体范畴,余下的那些可称为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篇章,它们是:展示成长中的苦难与烦恼的作品,描写爱情、婚恋的作品,写家庭或从家庭的视角写社会相的作品,直击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技巧型作品,传奇型作品。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作品创作的智力投资者和财力投资者分离,著作权的归属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我国的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对此进行了规定。但是各类作品分类标准模糊、要件选择随意以及权利分配原则矛盾、分配规则粗疏,导致弊病丛生。本文从两种著作权观念的反思出发,结合我国的立法旨趣,针对非独立创作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三类作品提出全面的整合意见。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知网2009—2021年间余华作品英译研究主要文献为数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余华作品英译研究知识图谱并梳理该领域的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趋势。余华作品英译已有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征:数量呈上升趋势;文本研究热点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英语小说语料库、关联-顺应理论、翻译伦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文本外因素研究热点视角为译者主体性、认知识解、译者惯习;前沿视角为《第七天》、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生态翻译学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品创作方式、作品功能与作品载体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作品创造性的要求、作品的思想以及思想的表达等的界定也必然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作品创造性的内涵仍然应当包括“独立”和“创造”两层含义,即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并且具有创造性,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造性对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为较高程度的创造,而对于如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作品则为最低度限度创造;作品独创性的外延应扩及对信息的选择或安排及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0.
作品角色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人可能利用在先角色创作新的作品,于是,产生了角色保护的需求.这是一项我国近年来遇到的新著作权法问题,我国法院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但尚未建立起对于角色独立的著作权保护体系.应该看到,并非所有作品都具有角色,但对于具有角色的作品而言,其作品角色都可以构成独立的新作品.但只有当角色具有足以被他人识别的独创性表达时,才能独立地构成新作品.不过,即便未构成作品,角色也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获得保护.在著作权归属上,构成作品的角色归其创作者原始所有,其上的权利独立于原作品著作权而存在,同时,角色的真人表演者享有表演者权.在权能上,角色著作权人享有控制角色后续利用的著作财产权,角色的创作者始终拥有著作人身权.  相似文献   

11.
作品能够言说.作品的言说来自于其被言说性的绽出.惟倾听于此言说,才能于此倾听中被允让于进入作品之世界的显露.惟此允让作品之言说的自行绽出,作品才显露出其作为言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李斯是秦朝唯一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文人,李斯的作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谏逐客书》,中期作品七篇刻石文,晚期作品《奏请秦二世行督责书》等。三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文学表现,在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品商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是作品应当具有可控性。然而,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作品可控性的实现手段有所不同。在传统传播环境下,作品的可控性借助于对作品载体的依附得以实现;而在网络环境中,作品的可控性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措施得以实现。数字技术措施在网络环境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著作权人在作品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流失,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公众对作品的消费成本。  相似文献   

14.
建筑作品不同于普通的著作权作品。鉴于建筑作品的特殊性,我国对建筑作品著作权给予更详细系统的保护。应当将建筑作品设计图、建筑物、建筑模型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作品作为一类进行保护,对于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作出必要的限制。对侵权行为的范围和救济方式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小说续集为续写作品的代表 ,分析了续写作品的特性 :1.对原作的依附性 (包括对原作内容和篇名上的依附性、名气上的依赖性 ) ;2 .反作用性 (对原作内容和传播的反作用性 ) ;3 .自身的独创性。在此基础上 ,文章指出 ,续写作品并没有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 ,而是对原作品的合法利用 ;同一部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续写作品 ,续写作品可以再被续写  相似文献   

16.
论述数字化作品的概念及意义 ,介绍数字化作品的相关权利并就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这一概念表明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著作权法保护对象限于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围内的智力创作成果。第二,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加以体现。第三,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这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人们最能直接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了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把美的艺术效果传递给听众,就必须认真分析和处理好作品。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把握好作品的演唱风格,才能使歌者与听众获得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演唱是对歌曲的再创造 ,而欣赏则是再创造的起点。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 ,是演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前提。只有在熟悉作品内容、掌握作品风格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作品内涵 ,演唱好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法不溯及既往被明确规定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不过,基于我国实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应对其施行前的创作行为发生效力,但其效力不应及于施行前的演绎行为。即创作完成于该法施行前的演绎作品,不应因未经许可,而被认定为非法演绎作品。原作品著作权人控制演绎作品著作权的行使,是基于演绎者的演绎行为,即前者所享有的权利是后者行为的后果。而该类演绎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前,改变新法施行前发生的演绎行为的法律后果,构成不正当溯及既往。因此,该类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可以在不侵犯原作者著作人身权的前提下,继续使用其作品,但应将获取的经济利益,按照适当比例分配给原作品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