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德语被动语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并着重阐述了被动态在科技德语语言中的应用。本文所列举的例句对正确使用被动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科技德语的交际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八十年代以来,对科技德语专业篇章的研究正在从表层范围(如篇章结构)进入深层范围(如专业篇章功能)。其中与功能相关的交际意向和交际方式正在科技德语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为迄今为止对科技德语的个别语言现象,如专业词汇、专业句法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国内市场对应用型德语复合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理工科院校的德语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德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指出本专业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力求建立起一套德语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由德国医生创办于1907年,办学伊始,就以德语作为教学语言,长期来培育了一大批我国老一辈熟悉德语的语言、医学、政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家。1979年,经邓小平等八位副总理批示,同意将同济大学作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界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系的窗口。我校相继恢复和建立了德语系、留德预备部、德国问题研究所、科技德语中心等专门从事德语和德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汉语,也受到来自英语的促进和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德英汉三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德语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明了英汉对德语学习的正负影响,变枯燥的语言学习为快乐的对比分析,减少英汉语对德语学习的干扰,从而促进德语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德语学习中,中国大学生汉语的迁移作用不可忽视.德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迥然相异,所以汉语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德语学习.运用语言迁移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德语写作中经常出现漏用词复数、忽略格变化、主谓不一致、误用冠词、词汇干扰、疑问句词序错误、生成不足或过度等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大学德语写作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对比法、突出法,并将德国文化融入教学中,逐步提升大学生德语写作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德语可谓历史悠久.但经过"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民族一度对德语的价值失去了自信.在这一处境中,莱布尼兹奋然提出"语文作育"和"德语思维社会"等观念,旨在唤醒德意志民众重新肩负起母语作育的责任.在评论了莱氏对德语的长处和短处的分析后,本文简略地追溯了现代德语于继后两世纪的发展.以此为背景,本文进一步指出当代德语正面对另一次的语文危机,而挑战主要来自英语的强势.几年前终于再有一群德国学者,他们出于对德语作为一学术思想语言的前途的忧虑,对德国各邦政府发起了公开联署.借着德国的经验,本文于结论部分再进一步指出,当代汉语其实也面对着雷同的处境,作者最后更就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政策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反省.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以语言类型学为切入点,从词序的角度对英、德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尔曼语分支,但这两种有如此亲缘关系的语言却在各自的词序方面有显著不同.结合自身的语言学习经历,作者把英、德两种语言的词序对比研究放置于语言习得的视角,即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习得对比研究作为第三语言的德语习得.在回顾前人有代表性的词序研究结论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和分析英、德两种语言中的多种例句,概括出二者在词序上的不同:英语的词序相对固定,而德语的词序相对自由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9.
尽管都属于德语 ,但奥地利德语却不被人们了解。奥地利德语如同德国德语和瑞士德语一样 ,是标准德语的一种变种 ,它同后两种德语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既有共同性 ,又有明显差别 ,其词汇运用上的独特性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德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现代德语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音较为简单,单词不须注音;2.词形变化复杂;3.词序灵活;4.句子结构广泛使用框形结构。与德语相比较,汉语的特点是:1.无词形变化;2、词序比较固定;3.广泛使用意合法;4.广泛使用无主句;5.广泛使用非谓语动词。 综合德汉两种语言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在德语教学中通过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可使中国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德语。本文试图就德汉比较的内容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论述了高校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1)实验室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仪器设备采购不规范:(2)实验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知识老化,素质偏低,结构失衡;(3)实验室管理滞后、利用率低。根据多年实验室管理经验和广泛调研,结合实例就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二是实现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的桥梁和纽带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内化和外化的运行机制,只有在该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经过上述两个飞跃,才能够形成个体人道德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相似文献   

14.
论管理的道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管理和伦理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对管理和伦理关系的认识早已随同两者的产生而产生。近现代以来,由于管理对象不断扩大的普遍化趋势、人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主体化趋势、管理的人文化趋势和企业竞争加剧与社会压力的扩大化趋势,更加强化了管理与伦理的内在联系。管理与伦理的结合不是人们人为的外在强加,而是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在根据在于管理的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哲学对传统理性概念的批判 ,以及后现代哲学的社会基础和科学背景 ,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揭示。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是 :一方面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又渴望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获得了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一些甚为珍贵的东西。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世界观。因此 ,超越传统理性的概念框架 ,构建当代的理性形式 ,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呼唤。理性结构的当代内涵在于 :理性是规定与超越、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理性是逻辑与非逻辑 (隐喻、直觉 )的统一 ;理性是基础 (中心 )与非基础 (边缘 )的统一 ;理性是认识 (真 )与价值 (善美 )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日本企业集团的董事会制度、层级制度、事业本部制度等组织机构及其经营特点 ,并在分析我国企业集团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研究 ,从组织结构、规模、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业务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配置等方面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集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8.
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简单介绍了图书编目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分析了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指出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同时文章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编目工作实际 ,阐明了编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性 ,并根据实际工作体会提出提高编目数据质量的一些设想及几点措施 ,扼要论述了编目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与实践、文化的三位一体本然关系日渐突出。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论述不难发现 :马克思确立了理解人的本质的新视域 ,即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 ,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本质形成的最终根源 ,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展现了人的本质存在及其过程 ,人通过实践的力量获得了文化的存在方式。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 ,可充分展现出人的需要与满足、创造与超越的具体特性。  相似文献   

20.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