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现象不断增多,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随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显著提高,而股票分红比例则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证券分析师关注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即当证券分析师关注度较高时,可降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现金分红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且降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股利之间的负向关系。因此,要提高股权质押的信息披露,限定可用于质押的股票范围,强化动态监管并及时处置风险,来防止控股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来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2.
从股权结构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关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流通性上,研究表明我国非流通股偏好现金股利,而流通股偏好股票股利。国外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而我国则相反。关于股权制衡度与股利政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内部股东对外部股东的掠夺,股利支付率较高;而在亚洲,多个大股东则会合谋掠夺外部股东,支付较低股利甚至不支付股利。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制衡作用有限,且倾向于依附第一大股东或与其联盟,利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控股股东会利用控制权影响上市公司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股份回购政策具有市值管理、提高经营绩效指标和替代现金股利的作用,较好地契合了控股股东的需求.控股股东质押股权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是否越倾向于进行股份回购?基于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公司累计股份回购比例显著正相关,企业账面市值比、现金分红比例和总资产收益率在上述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份回购缓解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危机.  相似文献   

4.
笔者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373家上市公司9年数据的收集,应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参数,实证研究发现:(1)经营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且这种线性关系在不同股权性质的控股股东中都是明显存在的。(2)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有显著负面影响,当股权制衡指数变小时,公司绩效显著提升,这证实了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作用,从而限制了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剥削,减少了"隧道效益"作用。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重大变革,由此产生的上市公司股东结构和股权属性变化以及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变化,都将对公司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5—2007年所有正常交易公司的股利政策为研究对象,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利政策的特点和趋势。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规范现金股利分配数量、减少行政干预将有助于巩固股权分置改革成果,为股利政策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着重阐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利润分配形式的不同偏好:控股股东希望少分甚至不分配公司利润,中小股东着意于保持稳定的利润分配比率;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以及股票认购期权支持着公司管理层看重控制权和自身利益的偏好。探讨基于公司税收考量的公司利润分配政策,指出股东不同的所得税状况对于公司利润分配政策有着很大影响。税收非中性与公司利润分配政策密切相关,其中债息与股利的税务处理差别、变更股利分配方式、增加提留等以规避股利所得是公司利润分配中几种常见获取税收利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200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国有公司,银行监督能有效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而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银行债权人治理则表现出无效.在引入内部治理因素考察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时发现,银行监督的治理效应显著,股权制衡也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法律环境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是困扰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主要表现为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进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操纵股利、虚假出资等.产生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制度、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必须在健全法律制度、强化资本结构的治理作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范股利分配行为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股利是企业对股东投资的回报,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关系到股东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回顾有关学者对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阐述了股利政策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选取了2006年、2007年"沪深300指标股"中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以其为样本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对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的影响作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即中小股东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之外,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专著《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李春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从股利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向读者展示了分析“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金字塔股权结构、终极控股股东行为与会计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asu(1997)模型研究发现: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率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但这种负相关关系在2005年以后具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性质时,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会计稳健性越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高派现:理论与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对2003年度的40家高派现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高派现上市公司中存在不良分配问题,提出对不良高派现上市公司由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联合进行事前、事后监管,对大股东违规行为加强约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2005-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生控制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与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期间信息披露质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负相关,对最终控制人的股权制衡情况与超控制权收益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期间的信息披露的监管,以及构造对最终控制人进行股权制衡的结构,可以显著降低控股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而获得的超控制权收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7—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的所有基础建设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股权结构情况,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基础建设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集中度、董事会结构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基础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股权结构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股权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以及董事会结构不健全等。从政府、法律、公司等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对机构投资者、公司自身、国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完善我国基础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债务重组是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债务重组的结果如何,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在分析了中国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的相关数据之后,得出了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的相关结论,提出了要加强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与上市公司绩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以2004年沪市的7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上市公司控制类型分成4类:政府控制、家族控制、广泛持有及其他。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财务绩效越差;家族控制公司比政府控制公司具有更高的分离系数和更复杂的金字塔结构,整体上家族控制公司比国有控制公司绩效更差;家族控制公司分离系数与公司历史和规模显著相关。此外,还发现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约束力量有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01-2005年受到中国证监会及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特征、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建立上市公司是否会遭受到公开谴责的预测模型.以帮助投资者识别各种违规行为.结果表明.总资产周转率越高.总资产收益率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大,审计报告类型为标准无保留,上市公司受到公开谴责的可能性越低;总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对上市公司是否会遭受到公开谴责也有一定解释作用.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壮大,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包括对股利政策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股东的利益,还关系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沪市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为依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以2007—2015年陷入财务困境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产权配置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困境风险化解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显著提高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的概率;进一步地,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能显著增强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积极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随着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内部控制化解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因为"搭便车"现象和"掏空行为"的存在,即使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利用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却是不断下降的;但是随着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继续大幅度上升时,控股股东和公司的利益统一,此时良好的内部控制会促进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化解,进一步检验发现这种作用并不会因为产权性质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