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面对“人是什么”这一永恒的命题,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作出了新的解说。尽管他的无意识学说存在明显的局限和偏颇,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不应忽视的贡献:以反传统的姿态更新了理解“人”的观念;丰富了“人”的内涵,在特定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考察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质的种观点,指出了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本文认为,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史上,弗洛伊德的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弗氏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这就是它具有还原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指出,"文学是人学"作为当代文学研究颇具代表性的文学观念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被彰显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学是人学"不再是纯粹人道主义的表现,而是以人为本反映人的各种需求,并以此为理念建立新的文学构架,为完善人格、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凯尔纳和塔拉·索夫撰写的由导言、四童和结尾组成的这本著作,批判地分析了20世纪西方哲学和社会学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的“弗洛伊德-  相似文献   

6.
弗罗姆在找寻医治社会病害处方的过程中,力图将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学说综合起来发现答案。本文通过弗罗姆对两种学说共同基础和局限的考察,展示其“综合”的逻辑思路,并通过他对两家学说的改造和补充,分析其基本立场、观点及其结论上的局限,同时肯定其有益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草原文学作家群”是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描写草原和草原人民之美的内蒙古蒙汉民族自觉不自觉的集合体。其领军人物就是玛拉沁夫。“草原文学作家群”并不等于“草原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都是在该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具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东西。因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学理论。但从世界文学理论的范围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总是有其共同性的。这是因为,作为文学理论,总要反映文学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而不同民族的文学,既然都是文学,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共同性。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又显然存在着差异。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观念、独特的概念体系、独特的方法、独特的术语、甚至独特的表现方式。就以艺术创作而论,我国典型的说法是“神思”,而西欧典型的说法则是“无意识”。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创作观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论弗洛伊德学说的哲学和理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学说作为一种建立在性学基础上的精神病治疗方法 ,已经过时 ;从当代的眼光看 ,这一学说的重大意义是在对人类思想影响更为深广的层面上 ,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哲学视野。弗洛伊德学说对传统理性进行拒斥并对理性自身的力量作了限制 ,所以它同传统理性有根本的区别 ;但它不是非理性主义的 ,而毋宁说是一种关于人的新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所论述的"人",并不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个人主义价值系统中的"人",而是以阶级消失、国家消亡为前提条件的"共产社会"中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具有个体意识以外,更要有合作、友好以及为"人类"的整体利益牺牲自我的激情.在以往的研究中,<人的文学>中所包含的"个体自由意识"已探讨得很充分了,而对于其另一核心,--"人类(世界)意识",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语境中的人道主义,给中国新文学的创建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变异,迄今为止,似乎还没引起太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茨威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犹太血统,前者魂断巴西,后者客死伦敦,他们俩是好朋友,对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等有许多相似的看法.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在其著作中对弗洛伊德一生的人品、学说及影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当代西方理论界争议较大的学说之一。争议的主要分歧在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臆测性和科学性。作者认为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和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关,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助于科学地评价精神分析学说。因此,本文试图论述弗洛伊德解释癔病、梦与日常生活失误行为、文学艺术的三种不同方式,从而对精神分析学说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的科学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多余人”是矛盾复杂的。构成其性格矛盾的深层原因 ,是俄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 ,即文化的冲突 (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 )、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着重从文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贵于物”的原则是对人的价值的尊崇与肯定。从先秦直到明清,历代儒士都高扬着“人贵于物”的大旗,使这一原则不断发展、充实、完善。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以儒家学说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因此儒家尊崇人的价值的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独具重视人的价值的特色,且使社会生活也相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更加文明和人道。  相似文献   

15.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换,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多余人”的悲剧,同时,我们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游观说略──古代“游观·人生·文学”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中国古代游观活动的基本状况,概括出帝王之游,游说、游学、求仕之游,民俗节日之游,宦游,商旅、军旅之游,漫游等几个主要的大类,以见古代游观活动的大致情形。  相似文献   

18.
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什么是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高扬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旗帜,猛烈抨击封建兽道、神道的旧文学,力图从内容上为...  相似文献   

19.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早期开创者之一,其小说和人物刻画大量运用了心理分析技巧。文章借助荣格的无意识理论,特别是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以及从众求同原型和阴影原型等概念来分析霍桑笔下的人物形象,探究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在他们身上的体现,进而揭示小说家的无意识人性观,说明霍桑的文学创作思想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有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