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制度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对制度规范的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实现统一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意识形态对于制度认同建构的意义在于:意识形态可以实现对制度信息的定向性控制,左右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意识形态通过发挥“占有他人意志”的功能,改变或置换社会大众原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形塑人们对制度的规范性期待。意识形态为制度认同奠定着思想基础,但由于制度认同不只是一个理论理性的问题,还是个实践理性的问题,制度认同最终能否形成,还取决于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和规范性期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否得到证成,这构成了意识形态作用的限度。制度认同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还需制度本身合正确性与正当性以及加强对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以为制度认同的建构提供必要的“经验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组织制度建设蕴含着认知性、规范性、规制性三大特性,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制度框架来约束行为、规范秩序。党对组织形态的科学把握、对组织追求的主动赓续和对组织力量的理性确认,彰显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高度的认知性;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的首要原则和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贯穿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体现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鲜明的规范性;党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制度诠释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严密的规制性。  相似文献   

3.
范畴是认知的基础,隐喻是对范畴的突破.人所特有的这两种认知方式表明了人是体验的存在.范畴是人之认识活动的物种尺度.它揭示了人的自在性、生物性、有限性,而隐喻则是入跨越物种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人的自为性、理性、感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范畴和隐喻共为人所拥有一样,它们所揭示的人性的各个方面也共存于人一身.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人性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之一.自其提出之日,就遭到学者广泛而激烈地批评,但似乎并没有妨碍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攻城掠地,形成目前庞大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直至目前,也没有看出它放慢侵略的步伐.在表象背后,必然有对理性人假设的现实需求,必然存在其内在合理性和重要价值性:首先,理性人假设是一种方法论逻辑,为科学研究所必须;其次,理性人假设是追求最大化,而非实现了最大化,梦想能否实现是受制度、技术、文化等现实的约束;再次,相比其他人性假设更接近现实,它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进路;最后,它是激励约束制度设计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通过批判性的分析人类理性的特点,得出当代社会的所谓道德困境在于人的认知理性扩大了自己的使用领域,其现代理性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为: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它造成对人类追求意义生活的价值理性的抑制。因而解决当代道德困境的关键点在于人类对理性自我理念的重新设定,即建构能够合理使用理性的“社会人”的人性理念。因为人类是通过重构自我形象来实践自身的行为的。  相似文献   

6.
知识课堂作为以传授知识、完成认知性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绿色课堂体现的教育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它使教育得以从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回归和谐,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表现,其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政治认知日益成为政治心理研究的核心.政治认知是人对政治现象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和内容.认知相符理论、归因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过往政治认知研究的依从理论,因其建立在有限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因此被批评为冷认知.未来政治认知的研究必须要置于社会认知路径下进行,热认知和内隐认知成为政治认知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向.为更好地实现政治认知研究的本土化和现实化,国内研究者需要准确把握理论概念间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8.
理想主义的信念根据首先在于它对人类理性能力的确信,它确信理性具有极强的认知能力,能够获得知识和真理,因此能根据这种认知能力构建一个可信并能实现的理想世界。但理性本身的有限性又决定了它无法获取先验世界的知识,只能由信仰来保证,理想主义只能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联姻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9.
理性是教育对社会起作用的一个深层原因,它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代科技教育导致了理性的畸形发展-单极发展,这使现代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和制度体系都是极度功利取向的,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整合困难。改革教育,重构理性统一体,进而实现社会系统的行动者和制度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10.
在人性的本质上,孟子和康德都认为人是向善的;在人存在的目的和类本质上,都是以一个“目的”和一个“手段”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而在对认知能力的认识上,孟子以人为出发点,以“四善端”维护儒家秩序的规范;康德以理性为出发点,追求理性自身,把人理性的高度作为伦理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自有限理性提出后,相关研究局限于认知能力、外部环境、信息完备性等因素的复杂性,始终裹足不前。而社会实践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人们的有限选择、有限认知现象,因而亟须破局有限理性的研究现状,为社会生产实践提供有效的应用理论指导和方法。我们发现,有限理性的过往研究始终站在宏观社会视角下,导致无法量化,但有限理性本质是个体微观层面对某一特定事件或事物认知程度的反映。因此,本文转换至个体微观视角,一方面尝试定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理性程度;另一方面认真探讨了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及理性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是理性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性的存在。理性活动是人脑的功能,因此只有个人才是理性选择的主体。社会制度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一种社会制度有效运行的条件是满足个体理性约束以保证制度运行成本最小化。个人理性能力的增进与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提高个体理性能力将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认知T-原则是一种过强的认知原则,一般的认知不具有此性质。“逻辑全能性质”不只是“理想认知主体”才具有的认知性质,一般的“理性认知主体”也具有某些“逻辑全能”的性质。在一种修正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下,削弱了“逻辑全能问题”,并且保留了那些合理的认知性质。认知T-原则在这种语义学下,不会有效。自信性以及弱自信性认知逻辑系统刻画了认知主体的自信性和弱自信性。这两个系统相对干这种语义学有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和谐,制度具有了“和谐性”特质才能科学、公正地规范、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对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基于理性价值与现代技术双重支点的制度创设与制度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5.
“爱国”情感是主体最初植根于共同体关系建构的高级情感形式之一,作为一种情感结构,“爱国”情感的培育和表达在实践中呈现复杂多元的样态,情感培育的流动性、情感对象的模糊性和情感表达的易煽动性这三个层面体现出这一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今复杂的网络生态冲击之下,“爱国”情感的基本内涵需要得到重新审视和思考,理性爱国的实践方向和价值目标需要得到重新阐发和理解,“理性爱国思维力”作为主体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应该得到良好地培育和引导。以主动建构自身的理性认知系统作为依据,以文化认同与制度及社会价值认同一致的目标作为方向,以对思维对象矛盾的批判反思作为作用点,在理性认知、价值目标和思维对象三者连贯统一中实现主体理性爱国思维力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为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颠覆了“理性经济人”假设,重新审视了经济理性在市场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真实复杂的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在市场中的体现。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观点对“理性经济”人及索罗斯范式中的“人”作出新的批判和评价: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理性经济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索罗斯将人的不完备性、易错性、不确定性等加入了他的新的范式中,这种对人的认识,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对人的抽象,仍然没有完整地把握人的规定性,特别是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了"人治"的治国安排。本文通过论证"法治"与"人治"的不同渊源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和"人治"是殊途同归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当代社会",法治"是更具理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实践理性”是先秦儒学以善统真价值尺度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在其本质上,实践理性属价值领域主体求“善”的德性理性,相对有别于事实领域主体求“真”的纯粹认知理性。先秦儒学的实践理性具有强烈的现世性、明显的经验性和道德性。  相似文献   

19.
在以理性分歧为特征的现代多元主义条件下,公共理性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方法转向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一些学者试图从霍布斯式的公共理性观念中获取灵感,但这种观念是建立在纯粹的强力之上的,没有任何认知与伦理的基础,同时它在本质上仍然是私人性的,而不是公共的。当代公共理性以认知和伦理之维为其内部的构成性要素,以强力为最终的外部保障,但它的认知方面仅仅在于,它在认知能力上不逊于其他认知方式,而其真正的优越性则在其伦理之维。结果,公共理性的辩护方式意味着真理与辩护之间的某种距离。  相似文献   

20.
认知相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未。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要点是: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因此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