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了解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吸纳劳动力情况,指出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偏离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推进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
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偏离效应。结果显示:新疆各地州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偏离效应有很大差异;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效应正在扩大,存在很大的就业缺口;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已经饱和。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指出新疆目前产业就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中心主题。文章以1978~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结构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推进是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原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认为阜新市产业结构变动是就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可以带动就业,但就业结构"非农"进程缓慢;第二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三产业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研究结果为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就业人员产业流动及最终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从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文章试从2002年到2006年河北省产业间就业人员流动比例,运用马尔可夫链对较长时期内河北省的产业就业人员构成进行趋势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虽然第一产业人员构成呈下降趋势,第二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但是整体上滞后于河北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规划的产业升级目标及优化的产业结构,且各产业自身存在相应问题。文章针对预测结果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加强对产业结构就业人员的合理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失业人口和新增人口的就业压力很大,每年都会形成1000万以上的就业压力。各种缓解就业压力的观点和政策随之纷纷出笼,其中有一条似乎大家是共认的,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其理由主要有:一是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更具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大落后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该承认,以上理由在我国确实存在。但是以上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而推导出我国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论却恰恰忽略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在遵循产业结构一般运动规…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体上表现出节约劳动倾向;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弹性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就业弹性差异显著。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但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将是拉动就业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偏差份额模型对辽宁省朝阳县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县的产业结构素质较差,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较强但波动很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发挥稳定且有竞争力上升趋势。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模型分析优势产业发现,朝阳县的优势产业在第二产业,因而产业政策制定应以壮大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是朝阳县的朝阳产业,存在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产业演进理论分析朝阳县的产业发育还不成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就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均收入、合理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使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大。具体措施是: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实行土地改革,逐步改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促使劳动力市场发育成长,实行人才流动自由;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找出目前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方法根据1996—2006年统计数据,使用趋势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结论认为目前西安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太低,产生大量劳动力溢出,对第二三产业形成巨大就业压力:(2)调整后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依然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作用不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限制了普通劳动力就业;(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解决就业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就业岗位已趋于饱和;(4)西安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将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劳动力需求对接,探寻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如何优化以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基于北京大学全国大学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利用行业—学科人才就业矩阵确定各行业所需的不同学科人才的基本比例,将各行业人才需求转化为学科人才需求。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首先表现为总量性失业,各学科的未就业率都超过两成,在现有科类结构基础上调整学科间的比例关系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学科和行业不存在简单的就业对应关系,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各学科的毕业生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中,其中工学毕业生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最大,在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也排第二。三层交互分类模型的结果表明,毕业生起薪在产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超六成大学生聚集在第三产业就业并非工资水平驱动的就业转移,而是由于第三产业对高端劳动力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学用匹配率最高,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更加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同产业对大学生的专业特定技能和通用技能有不同需求,高等教育各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对接策略,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比分析东营市2005—2014年10年间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可以看出:较邻近区域而言,东营市第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但产业竞争力较低;第二产业结构单一,且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能较好地利用邻近区域的积极影响。东营市应重视推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保证第二产业持续发展;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保持第三产业协调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下降,在收入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的这一关系几乎普遍成立。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证明了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及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由于就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这一关系是成立的。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例外的情况。在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说明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可能是由于其进入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应采取相同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14.
辽宁产业结构的逆向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产业结构的特点,从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整理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数据,分析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逆工业化变动;乡村工业化停滞甚至后退;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加工工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层次低。指出了辽宁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相悖的逆工业化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州市三大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其次通过平稳性分析、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从实证角度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市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认为苏州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动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FDI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的原因,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有利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1978—2005年间陕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比较,发现陕西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陕西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边疆民族地区与就业增长现状,并通过构建第二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测度模型证实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拉动就业增长;再通过构建第三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的测度模型和弹性变化趋势的"动态模型",证实第三产业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关系,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基础,脱离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最后,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提出了促进就业增长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项指标,比较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差异以及二者的协调性问题.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中、西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东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仅都为正值而且越来越小.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在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河北省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但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河北省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动不一致,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和调整,以提高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制约关系阐述了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联问题,基于此理论,结合投入产出表,可建立最终消费与产业的总产出、增加值及就业三方面的关联关系。河南省居民消费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关联度较强;然而,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的顺序,这种产业结构导致河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为了适应河南省消费需求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控制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加大力度扶持第三产业中高端服务行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提高影响力和感应度大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投资比重,减少影响力和感应度小的煤炭采选、金属采矿等产业的产能,实现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高技术农业产品的投资力度,着力培育本省知名农业产品品牌,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