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的现代意识并不意味着对原有理论一概否定 改革开放的时代张力造成了文学自身的激烈震荡,带来了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的全方位跃动。“现代意识”作为最响亮的主体口号,由创作闯向理论,又撞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时间,“第二代诗人”、“第五代诗群”、“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寻根派”、“写意派”……新潮如涌,朝夕更替;“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自律性”、“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自我表现”、“淡化政治”、“淡化人物”、“直觉创造”、“同生活保持距离”、“文化反思”、“多位观照“、“突破”、“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实词的语法特征比较明显,结合能力比较固定,只具有一种词性。“同志”、“拷贝”、“元素”、“粒子”一类词表示事物概念,是名词;“说”、“听”、“知道”、“遇见”一类词表示动作行为概念,是动词;“淳朴”、“浪漫”、“笔直”、“白生生”一类词表示性质状态概念,是形容词;“一个人”的“个”,“去一趟”的“趟”,这类词表示单位概念,是量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美学“意象”论是一个文化与哲学意蕴的范畴,经历了“物象”、“法象”、“形象”、“意象”、“兴象”、“气象”、“境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其本体是“道”,构成形态是“天人合一”,认知基础是“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审美心理与观照方式是“玄鉴”、“神思”。  相似文献   

5.
“五四”诸大师中,周作人最早从有关“古文”与“白话”、“旧文学”与“新文学”、“旧诗”与“新诗”、“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相互对立互相取消的立论中走出来,也是最早超越文学的纯粹启蒙立场的“新诗”倡导者和理论建构者,他对于汉语诗歌在“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善”的效用与“美”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汉语的属性与汉语诗歌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所作诠释和清理,至今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对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念,必须强化“学习”、“阵地”、“素质”、“基层”的意识,必须做到要有“公仆本色”、“民主作风”、“富民责任”、“奉献精神”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一、 “踵”的注释的质疑。 《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踵,追逐”。注释不准确。 1、查字典,本意是“脚后跟”,形声字。没有“逐”的意项。 2、前文有“蹑”、“登”,可想“踵”与它们之间不是同义定是近义了,可谓互文。 3、先是“蹑”,“继”而“登”、“近”来“踵”。这“踵”字无论引伸还是本义都不会与“追逐”不相“径庭”。 因此,“踵”在这里应理解为“登”、“踏”、“踩”,为体现文意贯通和用词准确、词语丰富,应注为“踏”,或“征服”。 二、“镂”的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词的长短     
汉语中的词一般都不长。有的只由一个音素构成,如“一”、“五”、“鹅”等,这可以算世界上最短的司;很多是由单音节构成,如“我”、“刀”、“走”等;但大部分是“大家”、“同志”、“学校”之类双音节词;象“布尔什维克”这样的5个音节的词是极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集合概念是一种反映集合体事物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必然具有该集合体的属性。现行各种逻辑教材在举例说明这类概念时,常举出“舰队”、“森林”、“共产党”、“岛屿”、“丛书”、“车辆”、“湖泊”等,说明这些都是集合概念。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上述举例,有的作为集合概念是明确的,如“车辆”、“船只”、“湖泊”等,因这些概念直接反映了集合体事物,而有的并非是集合概念,  相似文献   

12.
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关于风格的见解.他在评论古今画家作品的时候,曾经提出“新奇”①、“清新”②、“清妍”③、“清雄奇富”④、“天全”⑤、“自然”⑥、“雄深”⑦、“雄妍”⑧、“雄放”⑨、“豪放”⑩,以及“轶妙”⑾、“神俊”⑿、“神妙”⒀等等概念,无疑,这些都是苏轼的审美观点,他凭  相似文献   

13.
刘向整校古籍,根据各篇产生的时间及思想的真伪,多作内、外、杂篇的分类。《管子》一书中“内言”、“外言”、“杂篇”的分组也应如此。“内言”是思想源头,“外言”在“内言”的基础上形成并突出了法的思想,“杂篇”晚出,兼融道、法、农、阴阳等各家。《管子》中有“经言”一组,它是对“内言”的理论化、系统化,并上源“内言”,下启“外言”。根据“管子轻重”和“短语”、“区言”、“管子解”各组的性质,可分别与“外言”、“杂篇”并列。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东亚”的理想,来自于“和谐世界”的构想;“东亚和谐”的追求,源自于“东亚发展”的要求。正是东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和区域问题,决定了实现东亚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东亚和谐的目标,在价值理念上,应当选择“社会正义”、“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多样文明”、“平等民主”、“人类安全”等价值;在途径道路上,应当坚持“多边主义”、“互利合作”、“对话交流”、“协商谈判”、“互信尊重”、“包容开放”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志类内部书刊系指从建国起至现今,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县(旗、市、区)以上各级组织以及厂矿企业、文化机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所属编修和研究中国史志机构所编印的,主要供内部参考利用的连续出版物。 其名称,有“通讯”、“简报”、“信息”、“动态”、“资料”、“选辑”、“专辑”、“史志”、“文史”、“史苑”、“研究”、“古今”、“选编”、“汇编”、“志稿”、“丛稿”、“丛刊”、“丛书”、“年鉴”等。有一些报刊名又常常变动,利用时应注意,以免发生讹误。 其宗旨,主要为本地区、本部门修史(地方史、革命史、党史、部门史、专门史等)编志(省、市、地区、州、县、旗、区志和各种专业、部门志等)服务,并融指导性、动态性、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列子》在用词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不少口语词。对“播迁”、“放生”、“附(抚)膺”、“孩抱”、“积年”、“解颜”、“居产”、“难色”、“穷毒”、“邻居”、“呻呼”、“施为”、“晓悟”、“意虑”、“稚齿”、“经涉”等16个中古时期的新兴词语进行考察,结果证明《列子》成书于东汉以降、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7.
对于汉赋的“歌颂”,当代有这样两种意见: 汉赋否定论者说,汉赋“以歌颂为主”,“一味郊庙颂歌赞君美”,“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因此,它是“颂圣之作”,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是“供剥削阶级娱乐”、“填补统治者精神空虚”的“御用文学”、“官方文学”、“贵族文学”、“宫庭文学”,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进步意义可言的”东西,应该把它从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作为“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教育美”是继“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教育美”有着不同的视域,“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主体教育”是针对“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则是针对“教育异化”而言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是“教育美”的早期表现形式,“教育美”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和超越。从本原上讲,“教育美”是教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本质上讲,“教育美”是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敞亮与澄明;从方法上讲,“教育美”是师生间立美和审美的统一。“教育美”是对中国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孔子"为政先礼"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20.
要“正心”得先“格物”,再“至知”,后“诚意”。“格物”、“至知”、“诚意”、“正心”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本文拟从“明明德”的核心——“正心”这一角度出发,解读汉派作家池莉笔下的婚姻状态,探索婚姻的合与分,聚与散,阐释婚姻的悲喜剧,反省、充实、推进传统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婚姻家庭伦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