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以遗民而为杂剧,出手即不同凡响。《龙舟会》杂剧以唐传奇《谢小娥传》为主要蓝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以及题名等的改写,有意表达易代之际的历史变迁,借以表达恢复之志和复仇之感,为遗民人格张目。其以北曲为宗的文本形态,不仅清晰地呈现了王夫之对文体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元人杂剧的有意识尊奉,以及有意通过杂剧创作表达“经国之大业”的创作命意。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9):245-250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遗民与遗民画家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之际,伴随着朝代更迭而层出不穷。作为画家所需要的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素材却被国家灭亡、自身生存危机的现实境遇所替代,抉择是遗民画家首要面临的问题,出仕和不仕甚至成了评判人格的标准。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古代遗民画家在亡国背景下,面临艰难处境所表现出的绘画艺术观念,从而了解他们在逆境中迷惘、成长与重生的精神诉求。作为一个艺术群体,他们在政治立场、人生观、创作手法上有着近似的一致性,这就可能引发一门新的学科,即"遗民群体文化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金代遗民词人面对金元易代的现实,心怀家国倾覆之痛,在创作中吟唱着黍离之悲与沧桑之感。而另一方面,遗民词还具亲近山水自然、追求隐逸自适的情感特质。在艺术风格上,遗民词则具有豪迈悲怆与疏逸高旷的风格,这既是对金词审美风格的总结,也体现了金词风格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论其缘由,实是金代120年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正是此种语境下,遗民词在书写故国之感的同时,又包含了描山摹水之理性达观的情感倾向。而词家不凡的汉文化修养,又使得遗民词兼具豪健与疏逸风格。同时,遗民词的俚俗风格与隐逸内容,也是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而这正是元曲的主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明代传奇和杂剧作品中都出现了"集唐"现象,这与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传播氛围密切相关.明人对唐代文化的向往与追慕,是"集唐"的文化渊源;大量别集、选集的刊刻,文人热衷创作集唐诗等,是"集唐"的现实基础.另外,明人的集唐诗反映出对中晚唐诗歌的偏重,与"诗必盛唐"的主流观点有明显区别,借助于此,正可全面把握明代唐诗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而唐诗以戏剧为传播途径,客观上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5.
明代杂剧作家贾仲名的作品,在当时以香艳华丽著称,然而被近现代的各种戏曲史、文学史认为关目曲辞均平凡。考虑到贾仲名杂剧的演出场所和御用文人的创作身份,不难理解在那些看来空洞的伦理掩饰下,杂剧是如何将男女的物欲、情欲或酣畅、或委婉地表达出来。仅以他的三种恋情剧为例,从性别的文化意义视角来解读贾仲名的这类剧作。  相似文献   

6.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7.
秦简夫杂剧的语言质朴本公。充分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创作追求。他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冲突的激烈,而是用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吸引观众。他十分注意细节的描写和刻划,注重由情入手,以情感人。秦简夫注重杂剧中的宾白和科泛的设计、创作,成为杂剧中叙述情节、塑造人物,表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杂剧艺术代表了元代后期本色派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林云铭有浓重的遗民情结。作为明代遗民,其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明亡后向往用世,用世后愤世嫉俗;黜落后厌世愤世,继而产生了浓重的怀旧情绪。这一发展轨迹,正是始而跃跃欲试,继而屈臣下僚,终而无路可走而复归反叛或怀旧的一类遗民的成长轨迹,这也是林云铭热爱楚辞、创作《楚辞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晚明是明杂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接续明初中期以来的破体倾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局面,并最终走向衰亡,彻底失去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晚明杂剧创作在艺术体制、题材取向等方面的变动及其原因,对于把握杂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万静 《兰州学刊》2008,(7):182-184,196
宋亡之后,遗民词人刘辰翁抒发亡国哀痛的最主要题材就是咏春词和元宵词。这种偏好的原因在于创作两类词意象模式的特殊性。咏春词中的传统意象更容易激发亡国情绪,而经验意象则重叠着过去与目前双重的情感;元宵词多用今昔对比的意象模式,同时将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交替入词,强化盛衰兴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坊词是宋代文人参与宫廷宴乐活动的特殊产物。本文就苏轼教坊词的创作背景与结构体制展开论述 ,考定苏轼某些教坊词的创作时间 ,并以苏轼教坊词为引子 ,结合相关材料 ,考察宋代宫廷乐舞与杂剧的演出体制 ,澄清王国维、周贻白等学者对宋代宫廷乐舞、杂剧的一些误解。附带论述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与杂剧艺术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虽然民国时期传奇杂剧逐步走向末路,但其创作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仍处于不可取代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戏曲逐渐走向现代转型的时间段。民国中后期传奇杂剧创作主要集中在江南,但川人学者刘咸荥所著《娱园传奇》值得重视,其总体特点呈现复古倾向。具体表现为戏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创作观念和文化态度上明显指向正统和努力复归传统;在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上都体现了民国传奇杂剧的嬗变,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杂剧创作“衰微”说质疑●宋子俊一、问题的提出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它不但成为一代文学之主流,而且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成就是无可替代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论者在肯定元杂剧成就的同时,对后世的杂剧创作颇有微辞,说元...  相似文献   

14.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发展繁荣,与文学和商业的密切结合息息相关。杂剧演出市场的兴盛,是杂剧创作繁荣的显性结果,也是促进其大力发展的强劲动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改变了文学家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当杂剧创作成为艺术演出市场链条中最重要环节时,杂剧作家有了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在赢得经济自由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心灵解放与人格独立,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凸显。杂剧作家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新面貌,对作家地位和文学功能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宋元易代,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并通过文学创作及行为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此群体独有的"临安情结",在遗民史上具有其特殊性.此情结在历史、文化及心理诸多内外力综合作用下而形成,逐步成为遗民诗派自我灵魂和创作灵魂的主宰,不仅制约着诗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同时使其作品成为爱国主义文学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7.
清初岭南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地域个性,又与江西遗民诗群、江浙诗群联系密切的创作群体。该诗群由本地遗民与少量外地籍遗民组成,核心人物是屈大均和陈恭尹,社会结构总体呈现出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格局,社会活动范围分为隐居家园与游居他乡两类。该诗群在心态上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异常炽烈的民族情感与顽强不屈的救国精神,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对乡邦文化的热爱,避世心态与避祸心态的合一,传继天下道统、文化救国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8.
杂剧的文人化的进程,在元代,在文人参与创作的同时,就已开始了.马致远的杂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淡化,情感抒发的强化,在抒情中凸现作者的声音,曲辞创作的诗化、雅化.究其原因是文人把中国文学强大的诗歌传统带进了戏曲,它虽然提升了杂剧的文化地位,但也为日后杂剧逐渐脱离市井土壤、脱离表演舞台,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刘召明 《齐鲁学刊》2008,(1):123-126
沈璟的《博笑记》杂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民间立场,而且剧本体制灵活多变,叙事结构力求精巧;剧作语言通俗本色,曲词宾白相生相偕;搬演手段丰富新颖,舞台表现力求多样,充分展示了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联系明中期以来杂剧创作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加剧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沈璟《博笑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晚明杂剧文人化与案头化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同时,它也代表了当时杂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胡金望 《东南学术》2008,(5):142-148
方文是明清之际具有鲜明创作个性和风格的遗民诗人.他的<涂山集>真实地反映了鼎革之际的时代风云、诗坛状况和作者苦闷的人生历程,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首先,他以强烈的遗民情结为诗魂,创作了大量诗篇,体现了人品与诗品的高度统一.其次,他以诗歌为生命之所寄,创作题材丰富,众体皆备,形成了布衣诗人的平易诗风,其创作成就对于认识当时社会和研究明清之际诗风演变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