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情小说虽然历史悠久、作品众多,但言情有余,表现社会不足;而社会小说则注重政治功利性,缺少言情的成分,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则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将言情和言社会完美结合起来,开创了小说的新形式,具有不可否认的文学史意义。在晚清民初动荡的政治形势下,社会言情小说区别于同时期的其它小说,在文学史和时代史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首创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河北省盐山县晚清民初部分地契为样本,通过对所收集地契的数量、类别等基本状况及主要特征的论述,进而对河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反映当时河北农村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中国文化曾呈现出一种离异传统向西方近代文化靠拢的趋势。作为这一时期文化人格代表的知识分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其独有的敏锐,洞悉社会,充当着时代发展的先锋,为拯救中国冲破传统的藩篱,向西方文化寻求真理,然而,恰恰是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又奇迹般地从离异传统走向文化回归之路。晚清民初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气质,以及这一时期的世界潮流是促成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初日语词汇进入汉语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江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4)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日本成为中国主张强国富民的先进人士的学习对象,日语借词随之大量涌入汉语.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渠道主要有:访日游记、学生留日活动、日书翻译、日语教科书翻译、词典引进.这一时期的日语借词主要是科学名词,辅之以生活类词语,主要是名词,其他词性中动词为多.数量多,规模大,传入渠道多,延续时间长,社会反响大,更新迅速,成为推动汉语演变的重要推动剂,同时承栽着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知识的输入.这时对日语借词也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工作.对外来词的规范整理,是本土语言有效吸收外来词、健康发展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5.
陈发水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13-16
晚清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杨思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6):92-97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系统,开始在中国逐步坐大。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晚清政府并没有出台一项明确的政策予以规范。直至1906年学部向各省督抚发出了一个简短的咨文,才勉强算是有了对策。自民初以迄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前,民国政府开始对其采取较严格的控制政策。虽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它为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后来政府规范处置教会学校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管雪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41-146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8.
郭汉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71-75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西学的输入与传播,是近代思想发展的两大前提.救亡图存与争取国家富强成为先进中国人思考的核心问题,社会的剧烈变化,又促使人们的思想此呼彼应,形成云涌风起的社会思潮,百余年间社会思潮的主流沿着经世--变革--洋务-维新--立宪与革命的轨迹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9.
徐珂作为晚清常州词派后劲词人,清末流寓沪上租界,其词学活动见证了上海词坛词人集聚、交游和诗词文社的盛况,其词学著述反映了晚清民初传统词学的嬗变。徐珂在沪供职报刊出版业,此种极具代表性、身兼报刊编辑与专业词人的经历为上海词坛的构建发挥出重要的能动作用。透视以徐珂为中心的交游网络,可发现其中涵盖的文人身份多元,职业芜杂,阶层广泛,这类多中心的立体交游网络成为沪上词社勃兴的基础。徐珂与持有不同政治、文化立场的词人交游密切,词学旨趣相近,折射出上海词坛多元包容的特质。徐珂在词学著述中对现代词学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尝试,代表着流寓上海的传统词人群体对词学研究的自觉性与专业性,体现出晚清民初上海词坛专注词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郭少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40-341
谈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降,一向被视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令发此感慨者所不能逆料的是,此变局直至民国都不曾谢幕,以至演为常态。近代中国就在"变"与"不变"的缠绕交织中,颠簸行走了百数十年。其间,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核心内容的理学与经学,在纷繁复杂的场景中,以怎样的姿态因应着变幻莫测的世界?张昭军教授新著《晚清民初的理学与经学》(以下简称《理学与经学》)一书,便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并尝试为我们描绘一幅学术格局变动的新图景来。 相似文献
12.
13.
张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8,(3):24-29
晚清民初在西方文化与科学的译介和传播方面,苏籍译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具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为拯救民族危难、改善社会民生、启迪民智寻找良方.他们立志翻译事业,译笔间传达出对民族兴衰成败的使命感.基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聚焦晚清民初时期典型的苏籍译家的译事、译著,审视他们的翻译贡献,并从地域人文传统的视角进一步窥探苏籍译家群生发的地域缘由. 相似文献
14.
15.
简评《晚清社会思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165-167
《晚清社会思潮》是郭汉民教授近期出版的一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专著。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上对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准确的把握,同时立足于晚清社会的转型这一时代特征,注重每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对于前后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之间的承启关系的深入考察,也构成了本书的特色。此外,作者注重某些社会思潮的整体的研究,还原了这些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全貌。总之,该书对于晚清的社会思潮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是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刺激和社会风尚的德化之下,兴起了社会办学的热潮。社会各阶层集资或投资所办学校,既有普通教育,也有实业教育,与官立学校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的匮乏,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乡村社会史的视角,利用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见之碑铭、家谱等资料,探讨了卜昌村王氏在面临近代基层社会秩序急剧动荡变化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分析了王氏如何利用清政府制度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措施树立起自己在乡村中的权威,成为新的社会秩序重朔过程中的领导者和整合周边乡村的组织者,并在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了自身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余中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91-95
较为全面较为集中地对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及其"代表"问题进行了阐述,简要阐述了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联系与区别,指出不能把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李承贵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4):24-30
晚清民初时期对道德本体的寻找,呈现出回归儒教传统、倡扬佛教信念、追求西方近世伦理等三个思路.三个思路的形成不仅折射出晚清民初时期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也反应了思想家们建构道德本体的迷惘性.三个思路的形成及其特征,亦为当代道德本体的建构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由巴渝民歌演化而来的文人竹枝词,大多以平直的风格记录了一时一地的民俗文化与社会风景,实际上是乡土志,或者说是民族志的另一种记述模式,隐喻了创作者、民族志记录者的意识与心态.创作干租界时期的上海洋场竹枝词,正具有这种活态的、深刻的思想价值,传达出晚清民初知识分子面对近代化潮流的复杂心态,及其启蒙思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