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逍遥游"的实质是庄子对主体修养境界高度地提升与合理性论证,体现了"无无"境界的思想性质和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理论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批判庄子反对"有待"和以"无待"论证"逍遥游"境界的虚无思想性质和理论思维取向,揭示"无无"境界思想本质;(二)改造和吸收庄子提升境界高度并论证其合理性的理论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思想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他与庄子思想的同异及其思想根源;(二)他遵循的从"无无"到"有"境界线索并论证"有"境界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孙华 《理论界》2005,(10):82-83
关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各家众说纷纭,或说它是一种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或说它是对理想精神的一种空想.本文主要从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方面解读庄子之"逍遥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①。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 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一、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  相似文献   

6.
明末方以智继承宋代王雱等以易解庄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其师觉浪道盛以儒解庄的思路,贯通《庄》《易》,以"公因反因"说为理论基础,以"乾"卦为参准,以"象数取证"的方法释读庄子逍遥义。方以智将"有待"视作反因,将"无待"视作公因,从"一在二中,用二即一"的角度对两者加以融通,从而有效突破了前人释读庄子逍遥义时局限在"有待"、"无待"问题上的对立争执。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本文先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思想理论大厦的.  相似文献   

8.
李保华 《中州学刊》2006,(5):234-236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张静 《船山学刊》2004,(2):121-125
对《庄子·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分歧引申出对《庄子》的矛盾理解;这一矛盾可以置疑:《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否体现出庄子思想体系的明显的悖论,还是庄子自身的思想并不存在一个体系;由这一悖论出发,可以阐发出截然不同的游世的人生哲学和超越的美学,审美超越的意义在于对束缚自我现实的否定和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它,把它看作是庄子的代表作。然而,由于《逍遥游》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正论奇想,茫无畛际。因此,对于它的题义,历来解者纷歧,迄今难齐一是。本文在前人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古汉语“同音借义”的规律,试图通过“鲲即是坤”来解释《逍遥游》之开篇,并籍此展开以《周易》之象数义理与《庄子》互相诠释发明的一种尝试。先后天八卦图对应了庄子在全书开篇所给出的种种意象,并由此推论其所隐藏未宣之易学精神。本文尝试从“坤—兑—乾”三个相邻卦被组织到一起的“巧合”来解读庄子全书以《逍遥游》开篇的重要意义,探讨庄子的“神道设教”的种种可能性和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化"和"独"是《庄子》中重要的两个概念。由概念的词频统计和含义分析可知,"化"的涵义有二,教化与物化,而"物化"又包括了三重含义,即物与物之间的转化,人的存亡以及心之情态。《庄子》提出"化"的观念,一方面是其"气化"的世界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其修养论思想的铺垫。《庄子》以"独"作为"我"理想的存在状态,以应和"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修养论体系——明"化"而见"独"。  相似文献   

14.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5.
梁娟 《学术论坛》2008,31(3):178-181
"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中,庄子以破"小大之辩"为起手,进而揭示了突破生存的"有待"状态之后的新境界,以解决"小大之辩"被消解时所出现的相对主义后果,事实上已将思想探索的可能性指向了无所不包、同时又是最终意义所在的全新"道"概念.但是庄子并未用"道"作为相应的名词来标举他的新思想,而是在沿袭传统与全新突破之间选择了作为过渡性的"天地""六气"及"无己"、"无功"和"无名"等辞语,这标志着其思想探索尚处于开端.庄子思想在破"有待"而认识到存在的相对性时,并未陷于其中而消解思想自身的探询及其意义,而是表现为精神对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作深度把握的进取姿态.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的特征可由一个字来表达——“游”。虽然先秦诸子在当时盛行游说之风时谈论“游”必不可免,但谈论得最多的乃是庄子。当时庄子是“游”说之最。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庄子将“游”与“逍遥”联结起来,而“逍遥游”则是货真价实的庄子专利,在先秦诸子典籍中(不包括文学作品)“逍遥”除庄子使用了六次以外,谁也没有使用过。“逍遥游”不仅成为庄子的独创,而且加深了庄子之“游”的内涵蕴意,强化了庄子思想的逍遥性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袁青 《中州学刊》2014,(4):124-128
《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相似文献   

19.
"大"与"化"既是获得逍遥游的两大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庄子在《逍遥游》篇首以寓言与重言相结合的方式浓墨重彩渲染鲲鹏故事之深意,是庄文之双眼与灵魂.事实上,倘若人能真正参悟出鲲鹏寓言中的"大"与"化"之深蕴,那逍遥游既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亦不是消极人生的避难所,而是对世界与生命的深度认知,是从容破除旧世界与世俗束缚后的真切而灵动的"忘我"之自由.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