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可见孝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孝是人伦之根、仁爱之本。虽然现代社会对孝有新的理解,但是,一个人若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你还能指望他对亲戚朋友好,对工作负责,对国家忠诚吗?  相似文献   

2.
〔嘘!严肃点〕你没有姐姐吗小男孩维加见一个男青年经常来找他的姐姐,就问那男青年:“你老来找我姐姐,你没有自己的姐姐吗?”爱我哪一点“你最爱我哪一点?”妻子问她的丈夫,“爱我的天生丽质呢?还是我动人的躯体?”“我最爱你的这种幽默感。”细菌学家和妻子细菌...  相似文献   

3.
1.唯唯诺诺儿子;“妈妈,什么叫做唯唯诺诺?”妈妈:“嗜——就是指那些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嘴里常说;‘对、对、对’的人。孩子他爸,我解释的对吗?”爸爸:“对、对、对。”2.但足小学生在说故事:“猫见了老鼠,便成了老虎,但是见了老虎,又变成了老鼠……”有人问他,这个“但是”是什么?他想了想,答道:“这是一种比猪大而比鼠小的动物。”3爱、_,老师为小朋友讲解“爱”字,指出有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最后要小朋友用“爱”字造句。小东在黑板上写道:“爸爸爱吃牛肉。”小琴写答:“妈妈爱花。”…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爱孩子时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可孩子长大后却一身的问题。目前网上就流行着一种“父母祸害论”。父母辛苦养育子女,为何换来的是问题和怨恨?  相似文献   

5.
路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就是因为它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骨肉情深。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形式的爱与情,但没有哪一种爱比父母对儿女的舔犊之爱更无私,更博大;也没有哪一种情比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更深切,更绵长。  相似文献   

6.
倘若您超越了结婚年龄还孑然一身,一定会有不少人无声或有声地惊讶:“为什么还不结婚?”好在我们周围操心者、热心者多得很,于是牵线搭桥的红娘、月老纷至沓来。可是很少有人在这上面逆向思维一下:为什么要结婚?如果说结婚是为了幸福,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围城”里苦苦挣扎?远的不说,就说我的朋友老K吧。第一次结婚是父母包办,志趣不谐却留下一子,无奈离了婚。接着自由恋爱一场,开始也如胶似漆,形影相随。进“城”之后,渐渐地各自端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你不见洗衣服,我不愿上市场,连做饭烧茶也要“忙于、剪刀、布”(*令…  相似文献   

7.
爱的针法     
朋友给父母打电话,总要连拨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干嘛拨两遍?”我随意问朋友。朋友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还把脚绊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话不准跑。我先拨一遍,给他们预备时间。”我的心顿时被深深地打动了。平时都说如何如何孝敬父母,这个小小的细节,不是对父母最生动的疼惜吗?“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面料的,有时还会追求时尚和流行,但对于…  相似文献   

8.
叶丹 《当代老年》2013,(4):12-13
“儿子离婚,我见不着孙子了!”这是很多老年朋友面对离婚的儿子、女儿最常抱怨的一句话。“都说隔辈亲,我现在是隔辈难。”他们说,“想看一眼亲孙子,不仅在家得求爷爷告奶奶拜托儿子把孙子接来,还得祈祷前儿媳、前亲家别阻拦。”可作为监护人的一方,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时常明里暗里拒绝对方老人看望孙子的要求,她们说:“前公婆有了新儿媳、后孙子,他们的爱已经分割,我的孩子去了会心痛。”真的如此吗?其实,一旦孩子彻底见不到“那边的人”,岂不是连一点点爱都感受不到了么?  相似文献   

9.
静坐时间     
《安家》2012,(11)
时间过得太快? 连走路的闲情都渐渐缺少,更毋需说是“坐”。幼时耳熟能详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到了现代城市里,不仅欠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更欠缺一份不疾不徐、无所事事的静坐闲心。  相似文献   

10.
陈新征 《老年人》2014,(1):36-37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的伟人,也是一位有着孝敬父母之心的凡人。他曾经说过:“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11.
独赏     
有一个小沙弥非常爱炫耀。有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夜来香给他。第二天一早,小沙弥高兴地对法师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法师就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没有,”小沙弥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小沙弥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3.
人人献出一点爱王昌文报载,浙江的团省委、老龄委等共同组织“敬老工程”,通过认亲攀亲,让志愿者为孤寡老人服务,以子女的名义走近老人,进入家庭,为老人长期送温暖。读罢这则消息,笔者深为浙江的青年志愿者推出的“敬老工程”叫好!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孕育出的小生命来到人间,带着无从割舍的缘分,成全了我想做一个完整女人的愿望……爱婴医院座落在市中心繁华的解放路北侧。每次从那幢白色的大楼前走过,我都不由自主地驻足凝望。“妈妈,你在看什么哪?”女儿好奇地问。‘喏,从西往东数,三楼第五个窗口,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出生的地方?我怎么不记得啊?”看着女儿认真回忆的神情,我爱怜地笑了。你当然不记得,但妈妈永远也忘不了,虽然相隔了四年半时间,当时的情景和感觉还清晰如昨。住进产科病房之前,羊水早玻了,浙浙沥沥流个不停。因为距预产期还有十来天…  相似文献   

15.
朱凌 《职业》2014,(7):75-75
笔者所在的公司,2014年的招聘要求有些“另类”:要求复试者将自己的父母一同带上。听到这样的规定,不仅是应聘者,就连我们这些人事部参与复试的工作人员,都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16.
幽默文摘     
打比方 父亲杀鳖,一刀没剁着鳖头,那鳖把头缩进去再没出来。父亲拿着刀,等得不耐烦了。 儿子劝他:“算了吧,如果是你,一刀没剁着,你还会伸出头来吗?” 忍无可忍 小李在书店里买书,由于他买的书名难以启齿,只好用手比划着说:“小姐,衣给拿本书。”小姐问:“哪本书?” 小李说:“那本王朔的书。”小姐不高兴地说:“王朔的书多着呢,我怎知拿哪本书?” 小李忍无可忍,冲口说道:“《我是你爸爸》。” 顺口溜一次,小王在家与妻子说起了当今社会的一则顺口溜:“只爱一个太傻,爱上两个起码。三个五个不多,十个八个潇洒。”妻…  相似文献   

17.
李小连 《当代老年》2014,(12):14-15
谁不愿父母安康?谁不愿家庭和谐?不过由于生活压力大,年轻人疲于奔波,孝顺父母、承欢膝下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如何让父母过得更安逸成为一件让年轻人挠头的事。目前,我国的养老事业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各地的养老机构、人员等都与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落差。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光景过得真快,昔日打打闹闹的兄弟姐妹六人,其中五人退休了。父母过世早,我们成家立业各自一方,却一直能够骨肉相依,相帮相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弟。家人都称他为“管家婆”。“管家婆”的绰号由来已久。三弟从小就爱管家事。诸如协助母亲生火做饭、打扫房间、担水、喂鸡等,每个事项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可以轮换替补,不能出现空缺,谁要是偷懒,他就告谁一状。就连母亲都说:“有这么个小‘管家婆’,还真让我省不少心。”  相似文献   

19.
识破男人精     
沙加 《女性大世界》2006,(8):134-135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男人请女人去沸腾鱼乡吃饭。点菜时,女人笑嘻嘻地问男人:“你爱我到底有多深?”男人微笑着回答:“已经过水煮鱼了,但还没到龙虾那儿。”不久,他们的爱情就永远停止了“沸腾”。这个时代盛产“男人精”,不见兔子不撤鹰的男人已算不错的。怕就怕,把兔子骨头都嚼了个干净,鹰却还牢牢拢在他手里。对于女人而言,男人为自己花钱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爱的程度。但那边厢,戴军又说了“能挖出东西来是本事,能守住口袋则是原则”。那么,女人该怎样识破男人精,并且充分发挥守紧口袋的基本原则呢?  相似文献   

20.
毕淑敏 《老年世界》2008,(19):26-26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境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人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况且这时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去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